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因为他明白,自己对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深深地刻进孩子的内心,影响孩子的一生!
亲爱的父母们,一定要注意!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无心”说出的下面这些口头禅,毁了孩子的一生!
溺爱孩子类口头禅 他还是个孩子”地铁上,小孩穿着鞋踩踏座椅,乘客开口劝阻,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电梯里,小孩撒尿、踹电梯,被维修人员批评,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站台上,列车刚要进站,小孩跑到一姑娘身后,狠狠推了一把,差点把人推下站台,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甚至孩子长大成人,年过30,无证驾驶时被交警抓住后,其父母情绪异常激动地质问警察:你们太过分了,他还是个孩子,才31岁!你们为什么罚那么重?”
……
他还是个孩子”,简简单单一句话,毁了多少孩子!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第一次偷了同学的铅笔,母亲不仅不责备,还称赞他头脑灵活;
第二次偷了一件棉衣,母亲帮他改到穿出去也不被认出来;
长大后的孩子在行窃中被发现时,将一人捅死,被判为死刑。
母亲来送儿子,儿子说有临终遗言想贴耳说给母亲听,却使尽全力,咬下了母亲的耳朵。
母亲一手捂耳,一边骂他。
儿子冷冷地看着她,忽然哭了:
母亲,我是对不起你。可我恨你啊,要是当初我偷了铅笔给你的时候,你打我一顿,让我去还给人家的话,我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年纪轻轻就要被处死了。
当有一天,被纵容娇惯的孩子,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时,代价有多深,对父母的恨就有多深。
钱文忠教授说:我们一味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总以为他还是个孩子,做点错事不要紧,没想到,竟眼睁睁看着他成为罪犯。
卢梭曾在《爱弥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痛苦吗?
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控制类口头禅我都是为了你好啊”我数到三”你给我听好了、记住……”你必须要做到……”这些口头禅充满了霸道、专制,不允许孩子有异议和自己的思考。
时间长了,要么收获一个同样霸道、专制的孩子,要么收获一个内向、懦弱、社交能力触底的孩子。
武志红曾在《圆桌派》中说:在中国,你想体验做皇帝的感觉特别简单,生个孩子就可以了。你想怎么指挥就怎么指挥、想怎么对待孩子都行,然后道德舆论和文化还会说,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了爱你。”
这样的父母很少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认为高要求、严标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因此,会对孩子的管教比一般人严厉些,甚至会订一些生活规则,让孩子按照规定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只要孩子做不到父母想要的标准,父母就会对孩子生气。
越是希望孩子做得好,就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凶,越来越强势。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更容易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父母严格的态度,还会让孩子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恐惧与距离,亲子关系容易紧张。
严密不透风的亲子之爱,有时就是伤子之剑。
谨小慎微、过度保护类口头禅你放着,我来”不行不行,别伤着”不要去做xxx”这些口头禅都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谨小慎微地生活着。
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经历了足够多的打压、否定,积攒了足够多的失败、绝望,他一定会变成一个怯懦保守、裹足不前的人。
心理学上,这叫习得性无助”——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导致对现实无望,不再努力,听天由命。
而这种无望,往往是父母给的。
给你讲一个故事,马戏团里的大象,为了防止它跑掉,驯兽师要把大象拴住。
而不管多高多壮的大象,都只要用细绳系在它的前腿,随便栓在小树或栅栏就可以,不用锁链,无需牢笼,大象就不会跑。
为什么?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时,就是这样被拴住的!
小象力气小,屡次挣扎也无法逃脱,无数次努力又无数次失败后,小象就认了命,不再做无谓挣扎。
到它长大后,力气翻了上百倍,可以轻而易举摆脱禁锢,它也依然受制于这根细绳、这棵小树,从不尝试挣脱,也就永远跑不掉。
人也一样!
如果在孩子探索世界和证明自己的时候,父母总是说哎呀不行”、哎呀你做不到”、哎呀我们家这么穷,别做梦了”……
这一次次否定和制止,一定会使他渐渐丧失尝试的欲望,变成一个悲观消极,充满无力感的人。
人本来就会自我设限,天生就自带一个笼子,聪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帮孩子打开笼子,让他释放能量,而不是帮他锁紧,并加罩一层。
否定孩子类口头禅你看看XX再看看你”你要是再XX就好了”你说你会做啥?”你要是能XX,母猪都能上树!”大多数人都是依靠他人的评价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价值感的,对于自我意识薄弱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一个不被允许哭、发脾气、失败的孩子,会严重压抑自己,并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释放内心的压力。
但是,上面这些口头禅都有极大的否定意味,对孩子的一切进行否定,恶果无尽!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是原生自卑”,主要产生在孩童时期。
而导致这种自卑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当。
最典型的的几个特征是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己弱小,感到自己的不如同龄人。
如果父母一直强调孩子的缺点,把孩子的错误常常挂在嘴边。
时间久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
一位教育学家曾告诫父母说:你认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真的就可能会成为这种人!”
如果最后孩子真的长成了你讨厌的样子。
于你而言,这不是预言家的成就,而是一种悲哀。
数落孩子类口头禅你是猪吗?”你怎么这么蠢?!”笨死你算了!废物!”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5岁的女孩不愿跟父母说话,反而经常对着一只毛绒玩具熊自言自语。
父母以为孩子得了忧郁症,焦急不已,四处求医。
多次心理治疗后,女孩说了一句话,父母当场震惊并泪奔:因为玩具不会开口骂我。”
原来,孩子的妈妈有时候性情比较急躁,经常无意间说孩子:
你别添乱了……”
哭什么哭?”
你怎么这么笨呢?”
妈妈这些情急之下的口头禅,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严厉的责骂。
为了不惹妈妈着急、生气,她开始疏远妈妈,不跟妈妈说话,也不愿意跟其他人交往,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跟玩具熊说话。
妈妈知道内情后,流着泪对女儿说,这些口头禅妈妈一定改。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孩子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谢勇作品《语言暴力》
最后,这些辱骂、否定孩子的语言,就变成了伤害孩子的武器:枪,斧子,水果刀……
这些武器在孩子的心灵上一刀刀地割划着,最终毁掉孩子!
心理学上说:坏会比好更有力,更难忘。
那些负面的情绪、情感和记忆会比正面的影响更大。
科学家们发现,应激语言伤害会让发育中的大脑发生部分永久性的改变。因语言暴力而造成的伤害,用爱是很难解决的,因为身体有记忆。
那怎么办?
避免伤害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不让它发生。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因果,种其因者须食其果!
当父母懂得自己今日的每一个行为,明日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不可逆的影响,就一定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这,就是为人父母的智慧与仁爱!
— END —
欢迎大家关注【明乾教育】微信公众号(ID:mingqianjiaoyu6),获取更多家庭教育干货内容,成为有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