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孩子死活不肯听你话?幼儿园老师用这三招轻松搞定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

对孩子来说,什么人说话最好使?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不,都不是!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

夸张一点说,老师的话简直堪比圣旨,孩子不但会认真听,而且还会身体力行的去做,一点不敢怠慢。

相比之下,同样是这些孩子,父母的话就像空气,多数时候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老师!”被孩子逼急了的家长朋友,是不是也经常拿出这句话当杀手锏?

那为什么本着让孩子听话这个目的,老师和家长出面的效果总是天差地别?甜姐总结了三个词:连接力、共情、引导。乍一听是不是很抽象?莫慌,我们分别拿一些例子来解释。


1

连接孩子的信号

进入孩子的频道

我班上有个小女孩,名叫熙熙,这孩子属于比较文静的那种类型,在课上不常发言,平时也只是偶尔与老师亲近。

某天放学后,熙熙突然开始闹小脾气,呆在园里就是不肯回家,她爷爷来接她,也死活赖在教室门口,怎么说都不走。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爷爷还耐着性子哄着她回家:听话,我们回家吃好吃的”,乖乖,爷爷给你买芭比娃娃”……

尽管爷爷已经承诺了各种诱人的奖励,可熙熙仍旧不为所动,抓着教室门口的栏杆哭个不停。

僵持了很久之后,这位爷爷也耐不住性子了,他打算直接采用暴力”手段——把孩子扛回家。但这孩子也是倔,不停的扭来扭去,还差点从肩膀上摔下来。

见此情景,我赶忙上前去安抚爷爷的情绪,然后接过孩子抱在怀里。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哭个不停,我轻轻摸了摸她的头,让爷爷先在一边等一等。

我抱着孩子在另一边坐下,然后轻言细语的问她不想回家的原因,并试着去开导她。

没过一会儿,熙熙情绪明显稳定下来,我跟爷爷说明了孩子哭闹的原因后,便让爷孙俩手牵着手一起回家了。

临走时,孩子爷爷一个劲儿的感谢我,嘴里还念叨着:还是只听老师的话,我的话都不管用。”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只是通过我的方式,在安抚熙熙的过程中尝试着与她进行了连接——

我走进她们班一看,那可真叫一个哭声鼎沸,新来的小不点们情绪都异常激动,小声啜泣的,嚎啕大哭的,一个个让人看着怪揪心的。

但转念一想,光心疼也不行啊,得赶紧控制场面,于是作为过来人,我便开始给同事支招。

巡视一番之后,我很快找到了那个哭闹声最大的小男孩,然后走过去,坐在他的身边。突然,我学着他的样子哇哇哇的哭”了起来,闹得比他还凶,哭声比他还大:我也想妈妈,我也想回家”。

就这样,我成功吸引了他的目光。小男孩抽泣着看着我,我继续假装哭闹道:我也想妈妈,想爸爸,但是我要坚强,因为我是小男子汉。”

听到我这句话,这孩子竟神奇的止住了哭闹,而且还用他的小手摸了摸我的手,像是对感同身受的人一种无声的安慰。

当时同事就站在旁边,被我这一通神操作惊得目瞪口呆。

家长需要学会和孩子产生共鸣”,就要适时做作一番:

该吃饭了,孩子在玩玩具不听你的呼喊,你就试着先参与他的游戏,玩到不亦乐乎时,赶紧抱着肚子说好饿。

孩子闹着想吃糖,撒泼不买不走,你就试着和他一起撒泼,说小时候你的爸妈也不给你买糖吃的经历。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你就试着告诉他你也不想上班,但又不得不上的难过。

这种共情”式的交流,说白了就是让父母成为小孩”,并通过身份的转变实现无障碍交流。毕竟,孩子肯定是更爱听同龄人说话的。

3

学校家里两个样

孩子需要人引导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天天,平时在园里表现不错,而且很能干,协助老师他常是第一个举手,做什么事情也都是赶着前面,还总帮别小朋友们拿东西、抬椅子,大家都特别喜欢他。

然而,他家长却因为他懒”这件事儿来找我帮忙,他父母告诉我,在家里这孩子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叫放下手机出去散散步,不听;叫他一起做个家务,不做;叫他学习主动一点,不动。

我听完之后很诧异,便把天天在幼儿园的表现悉数告知了他父母。这就奇了怪了,明明是一个孩子,怎么就能前后差异这么大呢?

后来,我在与他家长深入交流一番后,找到了原因。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两个字——引导,而且是明确的有奖励的引导。

幼儿园里的小红花,老师的表扬,成为班级所有孩子的小榜样,引导着每位小朋友去听”老师的话。

比如,天天帮助老师整理了教室,老师会在全体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他,天天阅读了一本书,老师会在黑板上贴上表示奖励的小太阳。

这种引导方式不仅是在奖励小朋友,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孩子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他心满意足,自然就会听你的话,也会朝着你预设的方向快乐成长。

而反观很多父母,他们多数时候引导孩子只是轻易许诺,却从不兑现。

小的方面:你快点吃饭,吃完我们就出去玩。结果,没有。

大的方面:你考试进步了,我就给你买游戏机。结果,没有。

日积月累,你再说什么,或想引导孩子什么,他肯定不会相信了。


当孩子不听话时,作为老师,我并不赞成家长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老师,看她训不训你”这种话,毕竟,老师的震慑只是短时有效,时间长了只会伤了老师和孩子的感情,也会更加激起孩子对家长的逆反情绪。

所以,请不要用老师去震慑孩子,尝试技巧性的调整教育方法,认真了解和倾听孩子的诉求,上面三种方法,下次请试试看!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