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月一部《小欢喜》看得中国家长一点都不欢喜,三组家庭就像中国无数家庭的缩影,6位父母代表着中国无数焦虑的家长。他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他们省吃俭用给孩子报昂贵的辅导班,从高端早教班到1对1精品班,焦虑的中国家长害怕错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托关系、走后门、送礼品,他们千方百计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根据汇丰集团(HSBC)发布的全球调查《2017教育的价值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教育支出位列全球第一。父母们平均在孩子教育方面支出44221美元。82%的父母已经准备好为孩子成功做出牺牲。中国家长的教育储备最为充足,55%的父母积蓄、投资等方式提前为孩子留下了教育资金。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完成大学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41%的父母考虑让孩子出国读大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房大战。从年费万元的北大妈妈付费群到人头攒动的择校大军,甚至是专职海外留学陪读妈妈团,中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已经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中国的家长拼尽全力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教育,可是结果呢?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五彩斑斓的世界,也可以画出浩瀚无边的宇宙……在孩子身上,父母可以看到无数种可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从古至今,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打压教育,有释放天性”的快乐教育,有不惩罚,不骄纵”的正面管教……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呢?
美国教育部曾经做过一次大型儿童早期教育名为ECLS。这个研究随机选取全美22000名儿童,时间跨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追踪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针对出生背景、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父母教育程度等等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却出乎意料:父母的育儿方式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很大的作用,真正影响孩子的因素源于父母本身。

英国教育思想家托马斯·阿诺德说: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只是一种工具,我们不应该舍本逐末,过分去强调哪种方法更好。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种方式适合所有的孩子。但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最好的教科书,润物细无声滋养孩子健康成长。
近年来,中国家长越来越多关注原生家庭之罪,无论是《欢乐颂》的樊胜美还是《都挺好》的苏明玉,原生家庭都深深伤害了她们。正如阿德勒所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的所言所行在他们的人生中刻下了深深烙印,以至于最后连逆袭人生的苏明玉也在感慨,她活得越来越像自己曾经十分厌恶的苏母带的样子。

德国儿童教育家穆勒曾说,教育就是榜样。如果榜样是好的,那么孩子会越来越好;如果榜样是坏的,那么孩子会越来越坏。想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必须自己做到;想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必须不做。如果家长都觉得非常难,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要求就不合理了。
1、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感恩不知从何时起,家长群里就有一种思想:只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就能成材。父母节衣缩食,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去教育资源好的地方去学习,觉得国内学校不好就想尽办法送孩子出国留学。好学校真的等于好教育吗?
几年前一起机场弑母”的惨案震惊全国。24岁的男孩汪佳晶留学日本5年,母亲举债供他读书,可是因为山穷水尽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与生活费,亲生儿子竟然在接机的母亲身上捅了整整9刀。

相比之下,这位名叫杨俊7岁的男孩,从5岁开始学习做饭、洗碗、扫地。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为母亲与自己准备早饭,不畏严寒酷暑为自己的保洁员妈妈送饭。在他人眼里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可他却觉得:不累。我要永远保护妈妈,照顾妈妈。她扫地很辛苦,我要永远做妈妈的‘保胃员”。
一个孩子留学日本大学,一个孩子就读县城小学,就学校本身条件而言,两者简直是云泥之别。好学校真的等于好教育吗?由此可见,好的教育与学校无关。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问题大多数是父母的问题。古训有云,惯子如杀子。母亲的宠溺将24岁的男孩养育成了不知感恩的吸血鬼”。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再优秀也没有用,只不过是个令人唾弃的白眼狼”。莎士比亚曾言: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感恩是这个社会良知的底线,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品格。动物都知道反哺,不知感恩的人连禽兽都不如,还去谈什么成材?
2、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低谷,如事业低潮,婚姻受挫,学业不顺,挫折是每个人绕不过的人生必修课。就像那首歌所唱,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笑到最后的才会笑得最美。
《小欢喜》一生顺遂的方圆在中年受到了沉重的一击,让他从大侠梦中清醒过来。中年失业危机让他深夜痛哭,深感自己就是那个挥刀自宫的中年岳不群”。方圆并没有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尽管四处碰壁,但是他愿意从零开始,开起了网约车,做起了配音工作。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方一凡也十分坚强,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从未有过消极的极端情绪,面对压力也能做到坦然处之。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2017年底,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杨宝德,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忘。
2018年1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专业硕士陆经纬跳楼身亡。
2019年河南理工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
这些世人眼里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却在最后用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短的一生。每年的高考发榜日,全国各地相继会出现一些与考生自杀相关的新闻。无论是少年、青年、中年,许多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选择用逃避、自暴自弃、甚至是死亡的消极方式去应对。越是大家眼中的学霸越会受不了现实的打脸,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个以分数为王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与老师都将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成绩上,对于挫折教育一味采取打压批判的方式。越是优秀的孩子前后落差越是敏感,就像《小欢喜》的丁一与乔英子,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失去信心,开始自暴自弃,甚至会抑郁自残的现象。
3、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什么叫做担当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出问题了,父母首先不应该责怪,而是反思自己的不足与缺失。
《小欢喜》空降爸爸”季胜利虽然官腔十足,教育子女俨然与训下属没两样,可是他却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法拉利事件后,他与季杨杨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出手打了儿子一巴掌。在酒店休息室,当着方家、乔家所有人他深深向儿子鞠躬道歉,请求季杨杨的原谅。中国家庭的父母哪怕知道自己做错了,也很少会主动向孩子道歉。这位空降爸爸”的勇于担当为季杨杨树立好榜样,不管是弄坏了林磊儿的手机,还是选择去德国留学,他都表现出一个成年男人的担当。方圆对季杨杨有着很高的评价:他是几个孩子里最勇敢,最有主见的。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也认为,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学校,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有些父母抱怨孩子爱撒谎,没有责任感,可是却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的学习模仿天赋惊人,是最伟大的模仿师。一个爱甩锅的孩子背后多半站着会甩锅的父母。
家长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1、 不断成长从父母开始
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每一天的我们都在成长。
热播剧《小欢喜》不仅仅是讲述了高三孩子们的蜕变,也记录了每一位父母的成长。空降父亲”季胜利从刚开始的霸道专制我季胜利的儿子不能进慢班”到最后尊重季杨杨选择自己的梦想,支持他前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修空气动力学,还能与方圆侃侃而谈儿子的赛车梦。

向儿子道歉,学习赛车知识,尝试理解儿子的梦想,季胜利从空降爸爸”一步步转换成知心爸爸”。他的榜样力量也让叛逆少年季杨杨逐步成长,渐渐变得懂事。在得知妈妈刘静身患乳腺癌后,悉心照顾妈妈起居,发奋读书完成了最后一名的逆袭。
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首先需要成长起来。父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身处顺境不骄不躁,身处逆境不气不馁。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的父母都有一个通病:说太多。
罗振宇曾说:以前认为,父母比孩子早出生,他们总认为自己有责任把经验、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但是现在可能倒过来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那么父母能留给孩子什么呢?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巧方法不断推层出新,但是热爱思考的能力却是不变的。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思考,遇到问题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多问一句你觉得呢?”、让我一起来想想”、不如我们一起试试”。
给予孩子探索的能力,容许他们犯错,是中国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作家李月亮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麻烦和压力,如果你非要代劳,那么所有你替他走的路,日后都可能变成他爬不出的坑。体验教育贵在体验”二字。失败,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想要赢必须先学会输,从输中学习如何赢,才是最好的教育。
3、爱阅读的孩子运气不会差
有些父母抱怨别人家的孩子博览全书,自己家的孩子却不喜欢看书。可是我觉得这不是孩子的错,父母只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爱看书,却没有留意到爱看书的孩子背后有一个爱看书的父母。学区房再贵,也贵不过你家的书房。《朗读手册》:也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买不起昂贵的学区房,也没钱去环游世界。那么父母还能给孩子什么?与孩子一起读书。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三个人窝在家里看书,自娱自乐,自给自足,就像一座温暖的孤岛。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不仅能够开拓孩子的视野,而且能带给我们智慧。爱读书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他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能够在鲜花掌声中不迷失自我,在失意低潮时不否定自己。保持初心,只做自己。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最好的学校无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想要复印件变得越来越好,父母自身的成长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