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刘欢后悔对女儿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真是"毒鸡汤"吗?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网友提问:从小她爸爸妈妈对她实行的教育方式就是快乐教育,爸爸妈妈对她要求不高,只要她感觉快乐就好,报名跳舞班跳了累了就不跳了,报名其他兴趣班都是学着学着觉得累了就不学了,在学习方面更是如此。

她的父母认为生活中学到的远远比书本上学到的更多,所以对于她的学习并不怎么看重,父母告诉她上学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于是这位网友长大后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学习也止步于三流大学,开始后悔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没有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广阔的眼界。

现在她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关于教育方式有很大的迷茫,究竟是遵循孩子快乐的本心,坚持快乐教育,还是让孩子即使不想学了也要他坚持呢?

刘欢后悔对女儿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真是"毒鸡汤"吗?

最近关于批判快乐教育的文章,也是铺天盖地而来

比如: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快乐教育"、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提倡快乐教育等等的文章。

刘欢后悔对女儿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真是"毒鸡汤"吗?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句话说道:西方从来不奉行什么快乐教育!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仅仅只是因为在国外网站能搜索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没有任何地方使用"快乐"(Happy)一词。

歌手刘欢和妻子对于女儿的教育方式就是实行所谓的"快乐教育",女儿从小喜欢弹琴,但是不喜欢练琴,因为刘欢不想强迫孩子,所以就没坚持让女儿练琴,刘欢每次谈及女儿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流露出后悔和惋惜。

刘欢后悔对女儿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真是"毒鸡汤"吗?

刘欢后悔对女儿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真是"毒鸡汤"吗?

为了验证大家说的问题,我特意用了一周的时间去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

快乐教育的理念,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寓教于乐。

从斯宾塞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到,他并没有说快乐教育就是不学习,相反他鼓励的是如何能让孩子得到知识的同时还能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而不是强迫的教育。

大部分父母认为的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疯玩,还美名其曰是解放孩子天性。父母没有尽到父母该尽的责任,最后也只能自食其果。

一、 开明和有爱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更加聪明

有一天孤儿院的院长告诉斯宾塞,他发现孩子们目光呆滞,食欲不振,不再愿意外出玩耍,甚至还会时不时地发出长长的叹息,镇上有名的儿科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院长只好找到斯宾赛,希望他能给到好的建议。

后面斯宾赛让院长找了一群十几岁的小女孩陪伴孤儿院的孩子玩耍,不久,奇迹发生了,院里的孩子都活跃起来,眼神发亮、食欲增加、有说有笑。

这一切都是食物无法满足的,孤儿们并没有得病,只是他们缺少关爱。

1944年,物理学家依西多-拉比(Isidor Rabi)因发现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方式获得诺贝尔奖。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独特的想法。当时他回答说"我小时候从学校回家,妈妈总问我,你今天上学问了老师什么问题?母亲的提问正是我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母亲对依西多-拉比充满了信心和耐心,才使他比其他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任何乐趣,父母对教育孩子没有耐心,孩子自然也不会对学习提起兴趣。

斯宾塞说: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爱的关怀,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

二、 尊重孩子的兴趣,兴趣可以帮助孩子自主学习

黄磊的两个女儿,就是兴趣广泛的孩子,但是她们不但没有因为这些兴趣导致学习不好,反而因为这些兴趣让她们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

刘欢后悔对女儿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真是"毒鸡汤"吗?

(多多获得钢琴比赛一等奖)

刘欢后悔对女儿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真是"毒鸡汤"吗?

(妹妹的画作)

刘欢后悔对女儿实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真是"毒鸡汤"吗?

(多多帮妹妹做手工)

多多小小年纪拿到钢琴比赛一等奖,10岁可以用英语为国外电影配音,妹妹的画作也越来越熟练。

这一切都离不开黄磊和孙莉对孩子兴趣的支持,只有激发出孩子学习的兴趣,那么他才会自觉吸收知识。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懂得如何发掘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于一方面的事物很感兴趣,首先就要支持他,好好的引导孩子如何把兴趣变成有用的事情。

三、 学会快乐教育,需要父母正确的方法和智慧

说到孩子的教育,大多数父母都很头痛。其实孩子的教育可以很简单,关键是父母要学会如何去教育。

1、用快乐的办法教育,避免填鸭式的教育

德国科学家洪波尔特说过:过量的知识也会给心智带来负担,作为心智的脂肪而储存起来的知识等同废物,只有变成了心智的肌肉才真正有用。

一味的让孩子死记硬背书里的知识,虽然只是暂时记住了能够应付考试,但是有时都可能没到考试就忘记了。

要让孩子慢慢理解书中的含义,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要给孩子信心,多点鼓励,有时可以适当的给予达成目标的小奖励。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对于英语一窍不通,每次英语考试都倒数,我朋友这一时愁坏了,这时她想到一个办法,把家里的物品全部都贴上英文的标签,孩子随时都可以看见。

她还设定了一个小目标,让孩子拿起一个物品,就要读出这个英文,每天让孩子写出一句英文的句子,可以按照任务完成的质量提供一些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小奖励。

孩子为了得到奖励,更有动力去学习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孩子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写英文句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因为孩子已经习惯写英文句子了,到最后不用妈妈督促,自己看到喜欢的句子都会在笔记本抄录下来。

"快乐教育"从来不是"快乐"和"教育"的对立,而是"快乐"和"教育"的结合和统一。

2、 重视孩子的心智,放松和学习一样重要

英国约翰-福伯斯爵士曾经以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作过一些研究,这些名校的学生在谈到他们的学习方法时,除了用功以外,都有一套放松、娱乐和调剂的方法。

比如游泳、划船、散步等等,总之他们用各自的方法,成功避开了过度教育可能产生的危害,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全身都充满了活力。

斯宾塞只要有空都会带着他的侄子出门运动,有时爬山,有时游泳或者出门采花,他的侄子并没有因为玩耍而耽误了学习。

他侄子在10岁时候发表的一篇《星云假说》文章获得爱丁堡大学的自然征文奖,14岁被剑桥大学录取,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植物学家,这一切都离不开斯宾塞的对他的良好教育。

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才能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不健康,试问他的学习成绩再好,在这个社会无法立足,那又有什么用呢?

3、 把不快乐的"虫子"找出来

首先我们要把孩子不快乐的原因找出来,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快乐。

有一次在楼下散步跟邻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小天最近不喜欢上课,还容易发脾气,开家长会还被老师点名留下开小会。

后面我让她的孩子过来我家跟我儿子玩,抽时间问问他为什么最近喜欢发脾气。

小天说我不喜欢小妹妹,妈妈自从生了小妹妹后就不理我了,我想她多点跟我说说话,可是她动不动就说我吵到宝宝睡觉,让我自己一个人玩。只有我生气的时候,她才会理我。

最后他妈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真跟小天沟通,甚至让小天也参与到照顾宝宝的日常活动中,不仅脾气变得温和,也越来越喜欢跟妹妹玩了。

斯宾塞说过对于明智的父母来说,一旦发现孩子在求知习惯或心理上有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判断他不行,而是像一个医生发现病因一样,去探寻导致这些不快乐的原因在哪里。

总结:

让孩子能在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生存技能,这才是快乐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