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娃上学后,我做了件特别后悔的事”

又是一年开学季。

对我来说,孩子开学是拯救,但对很多新生妈妈来说,则是苦难,尤其入小学的妈妈。

朋友就是过来人。

回忆起儿子刚上一年级情形,她说她做了一件,至今想起都特别后悔的事。

在学习上,他儿子所读的幼儿园,老师会做一些幼小衔接,比如20以内加减法,比如拼音,比如识字。

但是上小学后,还是明显地跟不上。她稍微放松一点,孩子就拖拉,作业老是做不完,经常陪写到晚十点以后。

当时我劝她:放松一点,别压力这么大。”

她说:不行啊,作业要是完成不好,老师就直接在群里点名批评,数落该家长不注重教育,不负责任。”

朋友白天愁,晚上愁,头发大把大把掉。

但是学习效果特别不理想,要不中等,要不中等偏下。

用她的话说,孩子表现就是坐飞机,忽上忽下,一点都不稳定。并且在逼孩子学习上面,她是软硬兼施,然而并没卵用。

身为她的朋友,当时情况都不敢多劝,她太焦虑了。

当然了,一学期下来孩子整体改观都不太大,甚至非常排斥做课后作业。

这两天她和我唠嗑,说到又一批家长瘫痪在路上,她发自内心地说:逼孩子有用的话,要父母干啥!”

很多爸爸妈妈会开车,所以应该有一个体验,就是开车的时候,尤其是开高速的时候,特别怕车没油。

都知道,车一旦没油,它就动不了,省心省力的活,就变得费心费力。这个时候,要让车走,一是推,二是拉。

不拉不推,反而给车压力,它就更死皮赖脸了。

假设给没有油的停在原地的车,四面八方加压,车最可能的不是移动,而是被解体。

这是常识。

教育孩子其实也一样。孩子内部动力不足,也有两个方法:要么拉着孩子走,要么推着孩子走。

当然了,不管是推,还是拉,都不会太省力。

02

话题又回到朋友身上。

一年级第二学期,她决定破罐子破摔”,反正孩子都那样了,再差她也能接受。

虽然不逼孩子学习了,但她开始大量购置图书。

没事就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

坚持一两个月后,她发现儿子的好奇心越来越重了。

慢慢地坚持下来,孩子会自己拿书看,看完还会和她分享。

当然了,在第二学期,成绩依旧不上不下。

到了二年级上学期,儿子成绩上没有太大的改观,但是生活能力提高了不少,会淘米做饭,也学会了自己上下学。

早上给自己定一个闹钟,起床、刷牙、买早餐、走路或者坐公交去学校。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二年级下期,儿子不仅仅会自己上下学,还慢慢地学会了独自完成作业。

基于对钢琴的喜爱,用时3个月说服爸爸买钢琴,报钢琴培训班。

朋友现在,看到某些同龄孩子,就会感叹:我们家孩子成绩不好,但习惯还可以,人品也没问题,这就够了。”

爸爸妈妈真的要好好记住这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所谓忍,就是给足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发现成长的快乐;

所谓退,就是放下期望、身段、执念,接纳孩子最差的样子。

童话大师郑渊洁在他的《家庭教育课》有说:在孩子6岁前,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背古诗背英语单词重要。

他还给4岁的孙女写了一封信:

郑在:

你好!你马上四岁了。从小养成好习惯最重要。

吃早饭;喝白水;正确刷牙;与人为善;自嘲;每天大便一次;不和甜食交朋友;注意安全;阅读;不憋尿;不给别人添麻烦;会照顾自己······

以上做到,二十年后,我为你骄傲。

03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孩子未来的生活可能越来越容易,也可能越来越难。

但育儿一开始,就是跑马拉松,得循序渐进,随时调整状态,按规律行事,不可加速过猛,亦不可盲目超越。

就算是慢慢跑到终点,也胜过途中弃权。

成绩固然重要,不赢到最后,就会随时遭遇滑铁卢;就算赢到最后,成年以后,也未必是事业上的佼佼者。

教育,养育的初心和心态尤其重要,成长过程,离不开日积月累。

以为给孩子压力,逼孩子一阵,就可以得到快速的,精湛的进步,这是不可能的。

育儿这件事,哪怕你一直在做最大的努力,进步仍然是点点滴滴。

佛学《杂阿含经》里有提到4种马——最上等的马,次等的马,下等的马,以及最下等的马。

最上等的马,光看到鞭影就知道主人要它跑得快,还是跑得慢,跑左还是右;

次等的马跑起来跟最上等的马一样好,不同的是,要等到马鞭接触到皮肤表面才知道主人的心思;

下等马要等到感觉到皮疼了才会跑,

而最下等的马则非要等到痛入骨髓才听话。

可以想象,这要是孩子,第一种尤其地省心省力,而第四种却特别费心费力。

当然了,从概率上讲,父母获得第一种孩子绝对是少数。

这就像每个学校,每个年级,每个班上,位于前3名的孩子只能是个位数,而3名之后确是十位或是百位、甚至千位孩子。

真要好好养孩子,养出好的孩子,一开始是良驹”是劣马”,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用对养育方法,持之以恒。

如果遇到的是第四类,那就付出更多的接纳、耐心、指导和尊重。

这样,我们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文:一月妈妈,爱莲子签约作者。单亲二胎妈妈,专注儿童心理研究,育儿较真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