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病了,家长该如何给孩子喂药?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在门诊常有家长对我说:我家孩子根本吃不了药。大夫,能不能给孩子开点好吃的药啊?实在不行咱就打针吧。”口服药和注射用药各司其职,自然不可随便互换。我仔细询问,才发现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掌握帮助孩子正确服药的方法,才导致了孩子不配合、不吃药。
关心是一种有形的保护,信心是一种无形的保佑。帮助孩子按时按需服药,需要家长学习一点技巧,和孩子一起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下面,我就分几类情况跟大家说一说。
一、儿科口服药如何喂
第一类是西药。
一般来说,儿科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体重计算好药量,药房会在药盒上贴上详细的标签。同时,医生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开适合孩子服用的剂型,比如说4岁以下的孩子,我们一般都会给他开分散片,或者是干糖浆,这样基本上用一勺水就可以将药物融化,放在一个勺子里,方便家长喂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4岁以下的孩子禁用片剂,这是为了防止误吸引起危险。因此,即使是咀嚼片,家长也要拿勺背压碎了,加一点水帮助孩子服用。
喂药技巧:家长要先搂好孩子,左手固定孩子头部,用温暖关切的目光看着孩子,右手喂药,让孩子张开小嘴服药。把温水瓶放在右手边,喂完药马上喂两勺温水,药能很顺利地服下去。要点是把孩子的头扶住,朝颊部舌侧喂服。孩子可能会哭一下,但很快就下意识地咽下去了。再继续喂水,孩子来不及感觉到味道,药物早就进去了。
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就一边用夸奖的语气来称赞他,一边喂药,让他明白吃药不是只有难受,而是可以让自己的病好起来,逐渐形成对吃药的正面感受。
注意:
喂药的时候,不要把药物直接倒在孩子舌面上,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吃了药以后呕吐。因为人的舌中后部对苦味、涩味是非常敏感的。
另外,喂药时不要捏孩子鼻子,这样很容易造成呕吐、呛咳。
家长请放心,一般儿科的西药很少能够引起孩子呕吐。
第二类是中成药。
比如说中成药口服液,有的家长怕孩子把药液弄洒了,就给孩子用吸管吸药,殊不知,药液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的过长,孩子可能感觉很不好。我常让7岁以下孩子的家长把口服液的瓶盖打开,倒在小勺中,然后用上面的方法来喂。
汤药、浓缩的浓煎剂,为了孩子服用方便,一般一次喂20-30毫升,如果怕苦,可以加一勺蜂蜜,或者加一点冰糖。另外,还可以煮一些姜枣水,即用生姜切上三五片,加上5到10个大枣,煮10分钟,这样熬好的姜枣水用来送服中药,口感好,不容易呕吐,孩子也愿意接受。
二、给孩子喂药需按时
作为儿科大夫,我见过家长强迫孩子吃药,搞得孩子紧张、畏惧的,也见过太娇惯孩子,不遵守医嘱按时喂药的。比如,孩子持续发热,长时间哭闹不肯吃药,哭累了就睡着了,体温却升上来了,这时候家长不要由着孩子睡,而应该把孩子弄醒,抱起来,按时把退烧药给喂下去,即使他哭闹两声也没关系。只有按时服药,才能尽快康复。另外,按时服药也便于观察治疗效果。如果明确是细菌感染,头孢类抗生素应6-8小时喂一次;如果是平喘的药物则要间隔12个小时,早上8点喂一次,晚上8点再喂一次。
一般来说,中成药在服用时间上和西药要间隔一小时。此外,不论中药还是西药,一般跟饮食也都要间隔一个小时,饭前一小时或者饭后1个小时。
三、家长态度好,孩子吃药乖
给孩子喂药,家长应尽量展现给孩子温和、平静的面容。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表达爱护、关怀、理解和尊重。孩子越是哭闹,越需要温暖的目光和轻柔的语言。即使孩子不配合,把喂进去的药吐了出来,也不应该紧张,更不要责怪、打骂孩子,而应看着孩子,轻声安慰。
家长要仔细分析孩子吐药的原因是什么,是方法不对、口感不好?还是其他原因?喂一次失败了,就把喂药方式改一下再试试。如果喂药后孩子呕吐量比较大,应暂时停止喂水喂药,停上三四个小时,让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喂。
孩子生病,大人着急。因为孩子一不舒服就又哭又闹,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们常看到全家上下四五个大人集体出动,抱着孩子就往医院跑。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转化一下,大人们做好分工,不至于孩子病了,把大人也累病了。喂药这件事也是同样,家里谁跟孩子亲和力比较好,就让这个人来负责喂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上,集体焦虑,把喂药这件事儿搞得特别隆重,这样对孩子吃药反而并不好。
需要提醒家长们,即使孩子病了,家中也要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把帮助孩子服药变成让孩子学习、理解疾病和健康的一次机会,疾病康复了,孩子身心也能获得成长。
总结一下
家长最应掌握的喂药要点:关爱的目光,正确熟练的动作,按时的习惯,最后还有坚定的鼓励,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不断练习,这样的话,我们很快会看到孩子健康、灿烂的笑容。
点击了解更多”咨询专业医生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