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的结局是三家人一起吃饭,有三句话是对全剧的总结,最值得品味。
1方圆:孩子有选择权,有选择的能力,还有选择的勇气就太难了。”选择权的很珍贵,最残酷的人生,是没有选择的能力,也没有选择的勇气,甚至没有选择的念头。

孩子拼劲全力去考高分,就是去争取一个选择的权力,分数越高,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范围就越大。就如山区的孩子拼尽全力,只是为了有平等喝咖啡的权力。
有些家长过于密集的安排孩子人生,会压制孩子选择意识。妈宝男和妈宝女的产生,是因为儿时很少尝到选择的滋味。
方圆作为成年人,也是渴望选择。他希望成为一个配音演员,人到中年,还能有勇气去选择,非常珍贵。
不少孩子和家长的矛盾,源于家长过多的约束。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会崩溃 。
家长和孩子之间是需要距离的,不管是否成年。
许多家长会不自觉的追求一种掌控感,希望把孩子牢牢的抓在手里。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度的掌控欲,会让孩子感到畏惧和厌烦,也会让孩子缺少磨练。
孩子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是独立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由的灵魂,都想要活得畅快的人生,不喜欢身后有一只眼睛,无时无刻的盯着着自己。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他们自己磨练的,也代替不了孩子去吃社会的苦。这是残酷的自然法则,谁也避免不了。
就好比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一出生就要学会奔跑,去躲避豹子的追击。羚羊妈妈跑得再快,也没法代替自己的孩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痛苦。
爱一个孩子,就让他吃属于自己的苦。
方圆:爸妈对孩子爱肯定是无私的,但多少还讲点条件。任何感情都需要对方的回应,感情才能持续下去。父母爱孩子,同时也会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例如洗碗刷锅,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长大了要孝顺等等。
中国传统讲究养儿防老,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没让孩子感觉到被爱是需要回报的。
现在城市里有许多老人,孤孤单单一个人居住,儿女从来不看望。甚至老人在去世了几年才被子女发现,这是伦理悲剧。
中国人讲的”孝心,是一种爱的回报。古人特别憎恶”不孝之人,是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共情能力,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也就是凉薄之人。
造成凉薄的原因有两个:
一种是溺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愿望,让孩子觉得来自父母的爱很廉价,自己被爱的有恃无恐。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成为只会索取,不会回报的巨婴。
另外一种过于严格,让孩子感觉不到被爱,像剧中的童文杰和宋老师的。就是对孩子过于严格,使得孩子感受不到严厉下面的爱。
让孩子了解爱是相互的,并且是需要回报的,这很重要。许多家庭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甚至把爱想象得过于的无私。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不求回报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