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当年的“钥匙孩”,有个小饭桌……

"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的大街上或小学校里,经常能看到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孩子。人们管这样的孩子叫钥匙孩”。他们大多是双职工的子女,家长们白天都要上班,无暇照顾孩子,钥匙孩们中午吃饭的问题,就成了当时许多家长的后顾之忧。想着孩子中午只能吃冷饭甚至满大街找饭辙,家长们上着班,心里也不安宁”。

1987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沈新泉和她的伙伴们》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街道居委会、机关、工厂及国营和个体饭馆等纷纷办起了专供小学生吃午饭的小饭桌”。有了它,可解决了大问题,钥匙孩们再也不用满世界打游飞”了。其中有一位被人们称作中国的阿信”的个体饭馆经理,她办的小饭桌特别受欢迎,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沈妈妈”。

沈妈妈”的全名沈新泉,是东花市志盛永个体扒鸡店的经理,也是本报评选的1986年北京市十位新闻人物”之一,人们都叫她中国的阿信”。1986年10月28日,北京日报1版文章《她胜过阿信》报道了沈新泉满腔热情为顾客服务、以质量求信誉,在个人劳动致富的同时,为双职工孩子包饭、自觉为社会奉献的事迹。

1986年10月28日《北京日报》1版,《她胜过阿信》。

在东花市第一小学,不少孩子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家长中午不能回家,孩子只能吃方便面,饭后满街打游飞”。沈新泉看了,决定要把孩子们的午饭包下来。

她花几百元钱,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份餐具,又买了沙发床、折叠床、大凉席,外加一个书柜和一千册图书。

她专门请了一个为孩子们做饭的保姆。菜谱她亲自定,每顿饭两菜一汤,饭后有水果或冷饮,一周吃鱼和排骨各一次,平时顿顿要见荤。孩子每月交十五元伙食费,她每月为这二十多个孩子贴”一百多元。

1986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1版,《工程师送木柴给阿信”个体户登门学小饭桌”》。

夏季午睡,她把自家三间住房腾出两间,供孩子们午休,自己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八平方米的小房里。孩子们上床了,她坐在一旁哼歌谣,讲故事;孩子睡了,她搬着家里唯一的一台电风扇,变换位置为孩子们扇风……

1981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用多种办法解决小学生吃午饭难》。

少年时代的沈新泉做梦都想当一名小学教师,没想到成为个体户以后,她在给小学生包饭的事情上,多少实现了二十年前的心愿。她很欣慰和满足,感觉世上最珍贵的东西被她得到了,而且,得到那么多——

1986年的六一”,几十个在沈新泉家包饭的孩子围住了她:沈妈妈,我们今天要送您点儿礼物。”

用纸折成的轮船和汽车放到沈新泉面前,那是三年级的关欣精心折叠的:我长大了要开着真汽车、真轮船,带着您周游各地。”

为了解决双职工子女吃饭难,沈新泉个体饮食小组克服困难,主动承担起东花市一小25名学生的吃午饭问题。图为沈新泉在照顾孩子们吃午饭。王振民/摄

八岁的乔婉珠挤到前面,拿出一块叠得四四方方的小手绢,那是她妈妈从承德带来的。小婉珠把它存在衣柜的抽屉里,一直舍不得用。您煮鸡的时候老出汗,这块手绢送给您,用它擦擦汗吧。”……

1997年,下岗职工吕亚玲在安德里居委会的帮助下办起了家庭小饭桌,5天饭菜不重样,越办越红火。吴强/摄

看了本报报道的沈新泉事迹后,人们或写信慰问,或登门看望,对胜过阿信”的沈新泉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支持。一些个体户还纷纷上门学习和询问小饭桌”的情况,表示也要学沈新泉,为社会多做贡献。

2009年10月13日,亚运村街道与附近餐馆合作开办的老年小饭桌开张迎客。陈德生/摄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黄玉迎

监制:童曙泉、黄玉迎、侯莎莎

编辑:田超

流程编辑:孙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