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教育孩子需要”布白“,做到这几点,孩子都听你的

"说了多少次了!你到底有没有在听?啊?两位数减法先从个位减起,听到没有!2减9不够减,要向十位借啊不是说过了嘛!"

"你倒是写啊,不是已经明白了吗,发什么呆!"

楼上青青的妈妈又在辅导孩子写作业了,说实话,每天这个时候,楼下的我只是听着这些声音都备受煎熬,一学几个小时,写完作业,还要让孩子做习题,最后总是孩子哭哭啼啼,家长火冒三丈,效果呢,也不理想。

这种长时间的说教,唠叨,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的。

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得十分感人,决定捐款,并掏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演讲还没有结束,他决定只捐些零钱算了,又过了十分钟,他决定不捐了。最后,当牧师终于结束长篇大论的演讲开始募捐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款,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就是"超限效应"的由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超限效应"有什么危害呢?

01过犹不及

当孩子无意间犯下一个错误以后,你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帮他分析犯错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可能会有的更大的影响,批评完了之后,总觉得他还会再犯,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批评,在各种场合提起这件事,生怕他记不住?

你觉得,你是为了他好,你是个负责任的家长,可是,你还记得,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吗?他对你的长篇大论,是耐心听完虚心接受,还是愤怒顶撞,沉默不语?

其实,在你刚开始批评孩子的时候,他是内疚的,觉得自己错了,甚至想,以后要尽力避免这样的错事,因为错误本身已经让孩子遭受到了挫败感。而当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来来回回说这件事,他就开始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想:多大点事儿,我已经知道了!

当你在别的场合再次提起他犯的错误,孩子发现,你对他根本不信任,你根本不相信他可以做好,并且,你不停的说这件事,还伤害了他的自尊,他会觉得,你简直是一个和他站在对立面的敌人!

02认知超载

孩子回到家,心里一直牵挂着喜欢的游戏,他快速的写完了作业,准备完成任务之后好好享受自由时光。

你拿出一叠试卷:做完作业后再做一套数学试卷,上次你考试才92分,需要巩固!

他的心瞬间沉了下去。

终于硬着头皮把数学做完了,你说:我刚买了一本英语资料,来一起看看吧。

孩子据理力争,写完作业应该休息了,经过谈判,你同意他看一部电影,他兴致勃勃打开电脑,你说,认真点看,做一下笔记,看完后写一篇观后感练练文笔!

孩子一扔鼠标,算了,我不看了,还是学英语吧。

从此,他可能就学会了磨蹭,拖拉——反正,写完之后还有更多任务等着我呢。

总是对孩子施加"超限效应"的家长,有以下四个特点:

01 自我中心,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不去想孩子的感受。

02 没有寻求合适的方式、方法,不思考什么方法有效,只是用大量的"说",大量的"做"来释放焦虑。

03没有注意凡事都有"度"。点到为止,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04 不能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他需要什么。

超限效应的工作原理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适当的刺激是增强积极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但是,过多的强化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根据耶克斯一道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唤醒产生的功效最大。

换言之,过强的唤醒产生的功效并不是最大的,反而有可能是极低的。主要原因是过强的刺激唤起的动机水平过高,使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之中,因而出现了焦虑厌烦的状态,促进了超限效应的产生。

心理学的超限抑制原理表明:当刺激时间过久时,不但不能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反而会使抑制得到发展。这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会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伤。因此,刺激时间过长就会产生超限效应现象。

在生活学习中,家长与孩子沟通,如何避免"超限效应"呢?

01学习方面

· 任务切换

如同学校的课程表一样,在不同的时间段做不同的功课,让孩子的大脑不同区域换着工作,而不是一两个小时一直做一种作业;也不能一直处在做作业的状态不休息。可以按照作业列出时间表,先做语文,再做数学,然后英语……从而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阶段性完成

有时候,一项作业任务量比较大,或者耗时太长,可以先安排完成一部分,等做完别的作业再来完成另外一部分,王健林先生赚钱还要"先定个小目标",我们在督促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防也用一下这个方法,把任务拆分,分阶段完成。

· 避免机械重复

孩子如果完成了作业,掌握了相关知识,不要盲目给孩子布置大量习题,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过多的重复刺激,会引发超限效应,可以有选择的,挑出孩子知识弱项进行练习巩固。

02教育沟通方面

· 批评之后要鼓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要相信孩子会从生活中得到经验,犯错之后,可以批评,指出错误,但更应该做的,是指出方向,鼓励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 不要捕风捉影、联想想象去批评

>"刚才听你同学说,你课间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怎么回事?又闯祸了?你就不能省点心……"

"就知道批评我!老师说我会设计,让我构思一下班级的板报版面呢!"

>孩子昨天放学回家后,和同学玩了一会才回家,导致作业写得有些晚了,睡觉也晚了,你批评了他,他表示知道了,以后会早点回来写作业。

今天放学,他和几个同学在学校搞班级活动策划,又回来晚了,你二话不说就指责:又和同学玩去了?昨天刚说过的话今天就忘记了!你看你就不靠谱!

>遇到事情,记得先了解情况,同时也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帮助。

· 学会运用幽默式批评

周末写好作文,你看过后,觉得没有事例,有些肤浅,给孩子提出了修改建议,他不想重写了,坚持说可以过关。

第二天回来就被老师要求重写,你怎么说呢:我就说你不行吧……打住,孩子已经被现实打脸了,你不妨幽默一些:哟嗬,你们老师今天喝多了吧,和我的观点一样?看来,我也得去喝一杯,英雄所见略同啊!

· 教育要讲究"布白"的艺术

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布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去总结。

对孩子的批评更应该点到即止,不能"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搭起一座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只有这样,才能使成长中的孩子对父母敞开自己的心灵,把父母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愿意接受其教育,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