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受伤和难过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弄清事情的缘由,针对实际情况,可能会给孩子提出一些建议,或给孩子讲道理。
阿黛·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在《如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提出:
孩子需要的不是提问、建议、心理分析、讲道理。
能够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是:我们能够认真倾听他的心声,认同他的感受。他可能会没那么难过,从而学会更好地处理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阿黛·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这本书中的关于如何让孩子更愿意和我们的交流,更愿意是把我们当做朋友一样倾诉。
我们来看具体的方法技巧
①专心倾听
②用简单话语回应。哦……”嗯”这样啊”
③共情
④用幻想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我们先来看一个成人在郁闷时的心声: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需要的不是建议、讲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
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成人有如此需求,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在外面受了伤,或者遇到了难过的事情,他们需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给他好的建议,他们需要的是你全神贯注的倾听他内心的感受。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是别的负面情绪。把内心的负能量排泄出来。
当孩子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专注地看着他,或轻轻拉住他的手。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简单的用嗯”哦”、这样啊”来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在关心她,关注他,愿意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当我在工作的时候,孩子有时会找我倾诉,因为工作很忙,有时我一边听他说话,一边做手头的事。我以为孩子是可以糊弄的。当孩子大声的丢给我一句话:妈妈,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然后气冲冲的走了。
我才醒悟:原来孩子也像成年一样,需要尊重,需要成人礼貌的交流方式。后来每次孩子找我交流的时候,我就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认真的倾听孩子的倾诉,孩子也愿意跟我交流,也更乐意和我交流。遇到困难或者伤心的事总喜欢向我倾诉。
03 共情我们先看一下书中的一个案例:
孩子呜呜地哭着说:老师发给我们泥巴,我做了一个兔子,结果掉在地上了,它的耳朵摔掉了
爸爸:不就是一只兔子嘛,有什么好哭的,你可以重新再做一个。
孩子生气地吼到:我不要新的,我就要原来那只!
孩子:呜呜呜呜……
这种情境,我想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过。我不知道我们的父母是怎么处理。
我在遇到的情形,刚开始还是好言相劝,最后就是缺乏耐心,声音开始大起来。心想: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为什么偏要原来的那个,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
其实孩子这时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需要一个能够理解他此时的感受,从内心接纳他。不管的他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有时一句简单的哦……”嗯”这样啊”就能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了。
04用幻想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用幻想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这个技巧。适用于孩子想要我们没有的东西。
当你用上面正确的步骤回应孩子后,有时孩子想要的东西,我们没有。你就可以用幻想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这个技巧。
我们用上面的案例,按上面的技巧实战演练一遍:
孩子呜呜地哭着说:老师发给我们泥巴,我做了一个兔子,结果掉在地上了,它的耳朵摔掉了
爸爸认真地听孩子倾诉:哦……(认真倾听并简单回应)
孩子:我想用胶水把它的耳朵粘上,可没有用。
爸爸:你一定非常纠结(共情)
我敢说,你一定希望自已像童话故事中的神仙,拥有一根神奇的魔杖,一点,兔子就能长出耳朵来。(幻想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比语言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只有认真倾听,真正感受他们的内心,才能与孩子产生共情。
因此,在四个技巧中,最难的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这需要我们经常演练,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真正的苦恼是什么,就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