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大家应朋友之邀去家里作客。一开门,一股火药味迎面而来,两口子,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爸爸在吹胡子瞪眼,气得直冒烟,作势要打孩子,媳妇正在护着孩子。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他们家的五岁的孩子把电视遥控器给拆了,把上面的数字键一个个都抠下来了。
大家伙听了哈哈一笑,都觉得这是小孩子家不懂事,在搞破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其实这也不是一件小事,家里有个爱搞破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教育引导,时间久了,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小明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平日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爷爷奶奶对他简直就是宠溺,家里被他破坏的东西不计其数,坏了再买。开始是把玩具全部大卸八块,后来开始破坏电器设备,用改锥把家里的音响卸开了。小明的性格逐渐变得任性,我行我素。圣诞节,妈妈带他去商场,他竟然把商场里面的装饰品全部撞倒,完全没有整理还原的意思,被工作人员指责。如果你不告诉孩子这种破坏行为的错误性,他就会更加愈演愈烈,自身素质逐渐降低。
李群锋老师在《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讲道:对于宝宝的各种破坏行为,不管父母如何阻止,他都仍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其实,宝宝喜欢搞破坏是有原因的。父母只有正确理解他的破坏行为,才能给予其适当的支持与引导,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为什么会破坏东西?
记得我家孩子小宇,大约在两岁的时候,为了从小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我每天都要在固定的时间给他讲故事,可是当你刚拿出来书,把一本颜色鲜艳的绘本书递给他时,他一把抓起,啪”地一下把书撕成了两半。
心中默念,亲生的、亲生的,我一时无语了。
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把精装书看成平装书,把平装书看成散装书。无可厚非!
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很生气,去查阅书籍,跟朋友交流,后来甚至去上了青豆书坊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产孩子才会”的家长班的课程。
后来,终于明白了孩子这种破坏行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孩子有巨大的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孩子从一出生觉得一切都是新奇的,开始探索整个世界,对一切未知的人、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去探究一下这个东西是怎么做成的?闹钟的指针到底是怎么开始运行的?玩具为什么还会发光?……
读了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我觉得孩子的行为充满破坏性”,这也是儿童敏感期中重要的一环,是稍纵即逝的,也是令人心动的瞬间。
有些孩子会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都比较喜欢玩水、沙子,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喜欢拆装玩具……这些都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察觉到孩子的心里世界的丰富多彩,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请保护好孩子这份珍贵的破坏好奇心,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
二、缺少爱的孩子,总试图引起大人的关注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人间的天使,都想要得到大人的爱和关注。当一个孩子表现乖巧、安静的时候,如果得不到关注,那么他就会改变策略,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家庭喜剧片《家有儿女》中的小主人公刘星,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形象。妈妈刘梅再婚把他带过来的,而妈妈刘梅把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到夏东海的两个孩子小雪和小雨身上,当三个孩子发生冲突时,总是先去责骂刘星,以免别人说后妈偏心;当刘星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总觉得是瞎猫碰死耗子”。结果刘星开始表现得叛逆,以期望得到妈妈的多一分的关注。
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处于缺乏状态,就会表现为孩子在行为上、心智发育等方面的问题。行为上就是开始破坏东西,以捣蛋引起父母的关注。
怎么对待孩子的破坏性行为?
首先,保留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使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保持一份朝气,充满对生活的热情。
孩子喜欢撕书,我们就给孩子买一些各种各样颜色的彩纸;
孩子喜欢拆装,我们就给他们装备拼装乐高;
喜欢在墙上涂鸦,我们就给孩子准备一面涂鸦墙……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重要的是我们要陪着他一起走下去。
其次,多陪陪孩子,多给孩子关注。
下班回到家,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对于想用破坏力来引起关注的孩子,要多给孩子一些特殊时光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
有一段时间,爸爸因为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大大减少,小宇就开始变得特别暴力。我把这种情况告诉爸爸,经过反思,我们制定了周六晚上的特殊时光,爸爸妈妈放下手机,放下工作,专心地陪他做游戏。
他最喜欢的游戏叫贴鼻子,规则是一张A4纸上画一张脸,但是没有鼻子。将家长的眼睛蒙上,原地转三圈,请小朋友用语言指挥家长将鼻子贴到动物的准确位置即获成功。
于是全家一起撸袖子上阵,一般贴歪的情况比较多。
在欢笑声中,孩子将会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满足。
游戏可以减压、全身心地投入,你的用心,孩子可以感觉到。有了家长的用心陪伴,孩子也不会去想着以破坏”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度。
最后,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亲子关系将得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