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只有了解孩子情绪障碍的原因,家长才能“对症下药” 家长如何对待情绪障碍的孩子

文 | 静进医生

这些年,以情绪不良为主诉来访的孩子及家长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儿童;指发生于童年期的一组强烈而消极的情绪问题,并影响到儿童日常生活、家庭功能及学习;主要以紧张、焦虑、恐怖、抑郁和强迫等不良情绪体验为特征。

如今,儿童情绪障碍问题逐渐呈增多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学习问题(包括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落后、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的第二顺位的心理疾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千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家长如何对待情绪障碍的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情绪障碍的孩子

现实中,儿童情绪问题极易被忽视,其中很多人根本没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帮助。如美国有报道,城市社区中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儿童中,只有20%得到了治疗。然而很多父母、教师和个别医师认为,儿童期的情绪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不可避免的表现,大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消失。

事实是,儿童期情绪障碍带有很强的隐匿性”,通常被其他行为所掩盖。不像成人那样分化得明显,儿童更不会主动倾诉个人情绪感受,除非有持续而强烈的情绪行为反应,否则父母和老师极少能察觉到异常。

的确,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过害怕、担心和焦虑等情绪。若达到情绪障碍的程度则对儿童的成长构成很大危害,且可持续到成年期。

儿童情绪障碍是个泛称,其中最多见的类型就是焦虑障碍。按权威诊断标准还可分为分离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症、强迫症以及应激障碍等,其谱系的另一端则是心境障碍和抑郁症。意即这些病症在儿童期有着内在关联性和谱系特点,发展顺序往往是害怕-焦虑-恐惧发作-强迫-抑郁-想死-自杀”等这样一种连锁关系。

家长如何对待情绪障碍的孩子

导致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有什么?

导致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十分庞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遗传生物因素。如父母/家族具有类似病症则可能遗传给子代;

√其次是家庭因素。如母子早期分离、父母离异、遭受虐待与忽视、父母毒品或酒依赖、父母养育焦虑、过早被托养或寄宿、目睹性行为或家庭暴力等;

√其三是社会因素。如贫困、经常处于危险处境、遭自然灾害、缺乏健康关怀、信任危机、烟酒依赖、网络成瘾、目睹犯罪、肥胖或其他健康相关问题等。

家长如何对待情绪障碍的孩子

√其四是教育和环境因素。如养育者期望过高、学习压力、睡眠不足、学业失败、体罚、交友困难、遭受欺侮、丧失友谊、缺乏体育锻炼等。留守儿童也容易出现情绪障碍,一些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也因父母疏于管教和情感沟通而易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另外,多动症、学习障碍、品行障碍、自闭症、睡眠障碍、抽动症、肥胖、遗尿症等疾病儿童也会合并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如抽动症易合并强迫症和暴怒发作,遗尿症易合并睡眠障碍和焦虑障碍,自闭症容易合并恐怖发作和抑郁症等。

情绪障碍的儿童最初会表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同时合并多种生理性反应,这在以前发过的《分离焦虑》和《学校恐怖症》里做过描述,可复参考。

强迫症的孩子则表现重复刻板行为增多。其一是非理性而令人费解的强迫思维,如怀疑自己遭病毒细菌感染、得绝症、遭袭击、有人破门而入、怀疑自己遗忘,甚至达到穷思竭虑状态。其二是强迫动作增多,如反复洗手洗澡、强迫计数、触摸、储藏、不停地整理排序东西、踩地砖线走路、强迫开关门/灯、反复检查门窗是否上锁等等不一而终。

当孩子有以下情绪表现时,家长们要注意了!

当孩子出现心境不良、经常沮丧和抑郁时,提醒家长需加强关注和防范。如孩子情绪低沉、缺乏愉悦感、悲伤、哭泣(特别是经常委屈落泪)、睡眠不良、自我评价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想死或企图自杀等;有的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等,年龄稍大儿童可有罪恶感。

静老师说

正因为儿童情绪障碍的隐匿性”强,家长和老师须提高察觉能力,发现情况应及时应对处理和找医生看,提倡养育者积极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对情绪障碍的认识。

防病于未然”,家长和老师须对上述家庭、社会、学校影响因素予以防范,尽可能探明原因,消除诱因。情绪障碍的儿童不但需要家长老师的心理支持,也需接受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家庭特别需要辅导,专业人员应指导和咨询儿童父母,提高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了解产生疾病的因素,并要求父母配合医疗,消除家庭环境或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缺点或不良情绪特征。从公众层面而言,也应多渠道大力开展学校和社区儿童心理卫生服务,并使这种措施常态化,则会起到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