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都知道现在大部分的家长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会考虑外出打工,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孩子,这种留孩子在家里面让老人照顾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只是在长期的分离状态之下, 孩子本身的心理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甚至影响到他未来的成长。
01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我们大部分人的想法之中,孩子和父母建立的血缘关系,所以孩子和父母本身就存在这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依恋感。一旦父母在孩子年幼时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就有可能影响到这种依赖的心理,甚至造成心理上的依恋障碍。
英国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依恋的存在是一种情感维系,它表现出来比较时间长、重要性强、十分稳定的特征。

就拿婴幼儿和本身的抚养者来说,就会形成这种感觉。毕竟在一开始的时候婴幼儿是无法自己抚养自己成长长大,必须加之以抚养者的照顾。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就暗示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我养你长大,你陪我变老"的亲子模式。可是这里的"养"并不是简单的抚养,而是让孩子在被抚养的过程中内心存在"依恋感"。
"爸爸妈妈到底是否真的非常关心我呢?""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在我身边呢?""爸爸妈妈为什么不陪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
如果孩子在回答这几个问题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快乐而不是失落,其实就会让孩子产生依恋。

在没有全职带孩子之前,我还去当过幼教,当时因为本身老家也是农村,所以留守儿童确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之前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亲子活动,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没有办法参加。
最后也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照顾,玩的一直非常开心。可是最后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孩子非常紧张的跑过来,一下子把我抱住,说了一句:"我想抱抱你,妈妈!"
听到这样的呼唤我也是非常的紧张,随之才得知孩子妈妈已经两三年没回来过了,他非常想念妈妈。想要抱抱妈妈,但是又没有办法,只得抱抱我。
最后我才发现,其实孩子是一种依恋对象寻找不到从而转向他人的行为与想法。因为在孩子慢慢成长过程中,他们分析出来一种"认知图",这种图例其实就表现出来他个人对于自己周围的事物以及人群的反应,会引发出相应的情绪,从而促进孩子成长。

当然,这种"认知图"其实反应的是一种依恋关系。在这种认知当中他们感受到了爱、温暖,就会属于安全依恋,反之感受到的是冷漠、痛苦、伤心,就是不安全依恋。
基本上,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就可以得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其实是属于不安全依恋。不管是面对自己的家长,还是其他照顾他的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绪。
03"留守儿童"不安全依恋背后的"依恋障碍"不安全依恋主要表现为:
孩子不太愿意和本身的依恋对象进行相处,甚至会有所排斥。在这样情况的影响之下,甚至不太喜欢去接触其他的外部世界,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之中,拒绝与别人交往。他们对自己没有任何的信心,打心底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父母不会管他们"。

只是相对于这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还分为以下几种,都暗示孩子内心的问题:
1、 回避依恋:我们在和其他人相处之中一定会注意别人,但是婴幼儿在和父母分离过久之后再见就会产生这种回避依恋。就算是依恋对象站在旁边,也不会让他们注意,或者故意的回避。
2、 反抗依恋:大部分家长如果时隔一年才继续看孩子,其实孩子就会出现反抗依恋。内心有"我想要爸爸妈妈" 的想法,但是反过来又会存在"他们不爱我,我不要和他们接触"的埋怨心理,从而进行反抗。
3、 混乱依恋:孩子在看到父母之后,完全不知道要做如何表现?甚至有可能出现上面说的两种不正常的依恋心理,但是却无序。
04"留守儿童"依恋障碍背后产生的问题上面说到孩子会对老师说出:"我想抱抱你,妈妈"其实就表现出一种不太正常的心理状况。因为比较不正常的环境影响,加之以内心状态的不满,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试想一下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开始分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丧偶式"育儿,孩子就是没有父母陪伴。看到其他孩子父母都陪伴在册,孩子是什么想法呢?不是嫉妒就是仇视。
久而久之,这种情绪在内心蔓延,就会厌弃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是恶人,自己恨他们。如果发展到比较严重的情况,还会有反社会的行为。
第2点、人际交往问题:自闭、敏感、不信任"你是没妈妈的孩子!"
小时候大家都听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所以也是记忆犹新,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可是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来说,却会在这之中痛苦。

"我没有爸爸妈妈,我真的痛苦。我和他们不一样"久而久之,这种差距感体现出来,自己内心也是非常的自卑,甚至害怕和别人接触,也对别人不太信任,担心自己融不进去被人嘲笑。
第3点、自我评判问题:对自己没信心,认为自己没价值"我连妈妈都没在身边,我还有用吗?""我妈爸他们肯定是不想要我了,不然为什么不来看我?""我是没用的孩子,不然爸爸妈妈怎么不在我身边?"
这种因为留守的行为的导致孩子内心认为自己被遗弃,所以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也就丧失了本该有的信心。
05依恋障碍暗示"留守儿童"需要一束光照亮他们,这束光是"父母"所以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在婴幼儿时期和父母相离,其实会引起很大的问题。或许上面所列举的也仅仅只是一部分,现实生活中呈现的会更多。

正所谓"七岁看老",要是孩子因为留守的原因出现这些问题,也是得不偿失的。那么,作为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去改变这种症状呢?
1、 让孩子相信父母是他的依靠第1点、建立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父母和孩子本身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认识到即使两个人没在一起,爸爸妈妈也是你永远的依靠,因为我们心在一起。
2、 敏锐捕捉孩子情绪并给予回应因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相比于其他的孩子会更加的敏感,不愿意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就必须清楚孩子的暗示。孩子哭闹或许就是在说"我想你了,要给予回应"。
3、 利用语言表达爱很多父母比较内敛,但是我们要清楚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本身就抱不到父母,所以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这时候说几句暖心话很重要。
"孩子,妈妈爸爸爱你!等我们有时间了就回去看你!'
"傻孩子,想爸爸妈妈了就打视频,我们也很想你!"

1、 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第2点、增强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
父母总是觉得和孩子没有什么可说的,实际上就算是每天一日三餐的问候或许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父母可以多问问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让孩子感知到你迫切想知道他们的生活状态,这是被期望的。
2、 了解孩子的成长故事有些时候家长出去或许真的是好几年没回家,或许孩子慢慢已经长大自己也不知道,这时候每天了解孩子的成长故事就显得非常关键。比如长高了没有?多少斤了?看似简单的话语,却会击中孩子柔软的内心,感受到父母的爱。
3、 间接陪伴很重要现在电子产品非常的普遍,所以和孩子进行通话、视频也是可以实现。如果可以的话,坚持每天和孩子打一次电话,就算是几分钟也会让孩子习惯,有一种父母在我身边的幸福感。

1、 让孩子明白叶落归根的道理第3点、构建较好的环境氛围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并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不回来,他们甚至认为爸爸妈妈走了就是不回来了。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让孩子认识到父母会回来的,让他们内心充满希望,而不是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小孩子。
2、不要让孩子居无定所一些留守儿童其实还不是爷爷奶奶照顾也有可能是一些亲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每去接触一个环境,就是新的开始,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可以的话,让孩子住在同一个地方,有依恋的对象。
在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我们建议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陪伴在孩子身边,不管是回家还是带孩子去城市。当然大家也有难言之隐,那么就考虑一下上面的几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不必出现"依恋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