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以为孩子上的是培训班?不,他们上的是父母的焦虑

新学期开始了,家长们是否又再次为报培训班的事情烧脑?要不要报?不报嘛,看到别人家孩子都报。报嘛,要报哪些?除了学科,还要不要报艺术类的特长?或者报编程、数独这样的思维训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要不要去做专注力训练?

这些八五后、九零前的年轻一代,是我见过最焦虑的家长。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我身边的几个故事,我相信它一定也以类似的方式存在于你的周围。

1、疯狂补习的小凯和面临崩溃的小凯妈

小凯新学期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个暑假,小凯可没闲着,语、数、英三科补习,还有编程、机器人、钢琴课程,除此之外,还在学习游泳。

暑假期间见到小凯和小凯妈时,下午五点左右,他们正坐在KFC吃晚餐。小凯边吃汉堡边用手机看电视剧。

小凯妈坐在旁边,看起来疲惫不堪。她说,着急赶着当天的第三个培训班,来不及吃晚餐了,就在外面简单解决吧。

小凯妈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她说暑假比平时更累。平时小凯每周上学日有三天放学后要去培训,周末每天有两门课程,但有爷爷奶奶管着。

暑假爷爷奶奶回老家,奔忙中,大人和孩子都是身心俱疲。

怎么会报那么多呢?”小凯妈说,当初幼儿园大班时,大家都一窝蜂地报各种班,语数英,还有才艺,看着别人都报,自己也急了,怕输在起跑线上。

当初一次性报了三年的课,停不下来了……”

我妈说她太累了,要离婚!”小凯边吃东西边插嘴道。小凯妈露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微笑......

2、不上补习班的小夕

与小凯相反的,是他的同班同学、相对幸运的小夕。小夕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小女孩,但学习成绩一般。

她是班级里少数没有被培训、补习班淹没的异类。别的小朋友赶着去补习和培训时,她多在家早早写完作业,然后去户外玩。大概是玩得多了,见识和表达能力比同班小朋友都要略胜一筹。

但不管怎样讲,成绩落后,就算家长不急,老师也是着急的。小夕就被老师找去谈话过。老师说,考多少分,大脑就值多少钱,你的头脑配不上你的外表。

小夕向来伶牙俐齿,反问老师,为何你一定要会考试、会答题的学生?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同的。”

老师一时语塞,后来家访,发现这个孩子家里是有矿的。与小夕父母谈话,大概得知他们有意培养孩子全方面的综合素质,希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

家境好,更要努力。否则一样拼不过寒门学子,让你们大人辛苦打拼的心血白费。从小基础不打牢,以后学起来更吃力。”老师笑着说,小夕的父母是真的听进去了,他们说,孩子对音乐和绘画有兴趣,只打算做这两项才艺培训。至于学科,暂时不打算补习。

3、摇摆不定的小包妈妈

小包的妈妈最近很苦恼。小学一直坚持不上补习班的小包同学,也得去报班了。

起因源于初一新生开学前一次家访。班主任说,补习班都要去上的,虽然我们公立初中不像私立学校那样择生源,但也有升学压力。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在外补习,老师上课时针对大家都会的问题,就会加快讲课速度,不会特别照顾没有学习过的新人”。我们会尽快把书本讲完,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复习,应对中考。

小包妈妈将信将疑,开始向几个孩子比自家孩子大一点儿的亲戚和姐妹打探。听了大家的分析后,更加迷惘了。

有的人说自己的孩子从未上过补习班,孩子成绩好,那是有学习天赋,那些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在哪里读都能考上;

有的说,当然要补习,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以来,几乎过半的中考生读不了普通高中,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冲刺国内一流大学的机会,怎么能掉以轻心;

还有人说,补习班自然要上,这个还用问?除此之外,特长班也少不了,因为杭州中考有加分和保送政策。才艺大赛及教育局举办的活动中,获奖者可获得中考加分及优先保送资格......

一家人讨论争执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加入补习大军,从数学、物理和英语先开始。小包同学反对无效后,气恼地回来自己的房间,留下心绪不宁的父母。

4、不培训?家长不能同意

近些年,教育部门不断提出对中小学减负。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教育权威部门三令五申的同时,课外补习机构却如雨后春笋一般的疯狂生长。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去。甚至有人提出质疑,关停了补习班,孩子们的负担就会降低甚至没有了吗?”以目前教育的现状,关停培训班,首先跳出来反对的一定是家长。

我在暑假时与女儿幼儿园的同学家长约见,对方是一位女检察官。谈到孩子教育问题,她显得格外焦虑,她说:以前还想着,我和孩子爸爸都毕业于中山大学,孩子怎样也得考个北大清华。后来上了幼儿园,我降低了标准,想着考中大也能接受。现在读小学,看到孩子的竞争压力,我只希望她将来能考上一本,我就知足了。”

这位妈妈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希望孩子能上名牌大学,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怎样上名牌大学?当然是从娃娃抓起,学科培优、才艺培训。

我们没有多余的选择,必须过高考这一关,现在的放松,就是对孩子的将来不负责任。”

我觉得女检察官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又觉得哪里不对,便一时语塞。

5、补习班,补的是孩子的未来吗?

后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盘点了自己的交际圈,大部分同龄朋友都属于中产阶层家庭。一到二套房子,二台车子,两个孩子,生活富裕,但也没有大富大贵。

再仔细盘点他们的学历和职业,大部分人都毕业于普通大学,职业多以公职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主。也有几个毕业于985、211的,在家庭财富与个人社会成就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当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身边的朋友多和我一样,都是勤奋务实的人,不管做的是什么职业,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他们的孩子也一样会上培训班,会上特长班,但一定是以孩子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为大前提。他们不盲从,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就像朋友小徐,自己是一所国际高中的老师,儿子今年八岁,刚上二年级,喜欢日本动漫,于是孩子就去学习日语和动漫设计。这个选择以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不务实,但她和孩子都觉得快乐和值得。

6、优秀的家长愿意为孩子学习和改变

去过欧洲国家的人,大概都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那就是,不管是哪个行业,无论贫富一,人们脸上大都洋溢着自信又知足的笑容。

5月份去英国一所高中交流学习一个月的女儿回来后跟我说,英国高中的学习生活真有趣,课堂不限于在教室,老师的方法也别具风格。比如很少讲理论,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物理课上弹吉他,英文课上讲李白的诗,让学生们以中美贸易战来展开,探讨世界经济格局......

英国的高中生,每天早上九点到校,下午四点就放学回家。不过,你千万别以为他们都在玩乐,除了和家人共度快乐时光,这些孩子们一样去骑马、射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特长。至于学业上的培训,倒是没有,他们更多的时间在读书馆、在博物馆、在大自然,因为学校的课程安排很紧,留的作业也多半需要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才能完成,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做深层次的探索。

女儿住家的妈妈,就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孩子。儿子在剑桥读大学,女儿读的是优秀的公立高中,目标也是剑桥,那所高中每年考取牛津和剑桥的比例大约是百分之三十。

住家妈妈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品质。自己和先生都只是普通人,给不了孩子多大的帮助,他们只是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当一个孩子看到你愿意为了他而去努力变得更好时,他们就会加倍努力,做优秀的自己。

7、家长要先克服自己的焦虑,再考虑给孩子报班

是的,当孩子看到家长愿意为了他而去努力变得更好时,他是有爱和安全感的。在爱与安全的氛围里,人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状,不是孩子不好,是我们家长太焦虑。忙到无法陪伴孩子,就用物质来弥补;怕孩子竞争不过同学,就把各类培训班报满;为了掩饰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不足,把锅甩给应试教育的制度......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经历。职业没有三教九流之分,是否考上最好的大学也不应该是孩子努力的终点。

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我们总想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个,我们总想通过培训补习来让孩子的未来增值。可我们忘了,孩子是有生命和情感需求的独立个体,所有成长中的感受和体验,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孩子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孩子将来能有多大成就,孩子将来是否快乐幸福,都不是由这样培训和补习所决定的。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过程是艰辛和漫长的。接纳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的事实,是克服焦虑情绪的首要目标。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把目光放长远些,把重心从试卷上移开,再回过头去思考。我认为经过这样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培训或补习才是自己真正的需求。

【我是伶俐姑娘,宝妈在职场。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聊聊生儿育儿、家长里短、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