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对下面这些场景很熟悉呢?不让孩子做什么,他偏偏要去做,有时还会大发脾气;总是以各种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还会以哭闹来威胁父母;总是抢着做事情,虽然还做不好......
虽然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管着孩子的衣食住行,但我们又有多少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呢?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更加深入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01孩子如何观察和思考的《孩子:挑战》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从孩子如何观察和思考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孩子如何获得归属感,孩子如何做出反应的这4方面去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从出生时就开始学着观察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开始思考,并如何与自己相结合。
如果在家中,妈妈总是通过大声喊叫来,命令其他的那种人,而且其他家庭成员也很服从的话,慢慢地孩子也会学会用这种方式,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获得权威。
孩子为什么总是用哭来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呢?因为通过不断的观察,当他哭时,家人就会拿他没办法,就会妥协。既然这么有用,他就要继续下去,一直使用这个错误的理解。
如果刚刚哭时,甚至哭得很凶时,家人也态度一致,绝不妥协,几次下来,他发现这不管用时,也就不会再尝试了。
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不要以为他还是小孩子,不懂什么思考,其实3岁的孩子的脑容量,已达到成人的75%。他将他可以观察到的进行复杂的组合,来得出对他有用的结论。
我们只有学会去了解孩子如何观察思考,知道了孩子的思想,才可能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孩子会有那些我们认为不可思议的不良行为。
02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现在家庭中一般有1~2个孩子,多则有三个孩子,因为孩子数量不同,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也不同,但是往往父母并没有观察到这一点。
对于独生子而言,很多时候他就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所有人都宠着,惯着,各种表扬夸赞,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特殊。在与父母小朋友相处时,往往要体现自己的特殊地位。比如,很多孩子开始很难适应幼儿园,就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特殊的人了,没有了那么多人的关注,一时难以适应。
而对于有二孩的家庭情况就又不一样了。很多父母在有了二孩后,就会发现大宝变了,变得没有以前听话了,变得处处与父母对着干,处处挑战父母了。
很多父母还以为肯定是孩子出问题了,大宝太自私了。明明父母对大宝也同样疼爱,为什么还是嫉妒二宝呢?殊不知这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发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变了,还是在想尽办法回到以前。
他们不断的通过制造各种麻烦来赢取父母的关注,来稳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每个孩子也有很大差别,我们要做的是根据自己家庭和孩子的个体情况,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是怎样的位置,哪些是需要改善和我们能帮助孩子获得的。
比如,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要避免过度以孩子为中心,要让他知道他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既有享受家庭的利益的权利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这样的家庭定位才能让他更好的和外界发、沟通。
而对于有二孩的家庭中,父母要减少对两个孩子进行对比,父母可能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更加努力,而实际上被对比的孩子往往会很气馁地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反而会朝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只有父母对孩子的家庭位置有了主动的认识,我们才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困惑,才可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03孩子如何获得归属感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自己定位,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归属感,简单来讲,就是孩子的价值感。归属感是安全感的基本,是孩子的基本需求,需要好好培养。幼年孩子的归属感主要来自于家庭。
孩子寻找自我价值的方法都是自己不断摸索的,是在一次次不断的尝试中学习的。它会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到有价值的行为,而放弃那些让他没有价值感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不但不了解孩子如何获得价值感,还往往去破坏它。凡凡是一个一岁的小男孩,他现在总是用手抓东西吃,吃饭时也特别想用小手抓。可是家长怎么允许孩子这么不干净,而且弄得饭到处都是。
奶奶用小勺一勺一勺地喂,孩子还是会很调皮的不配合吃饭,家长还因此说,这孩子太不听话了,也不爱吃饭。其实很简单,当孩子具备抓握能力时,他就可以自己吃饭了。虽然会撒的到处都是,但是那是他自己完成的事,体现他价值的行为。而作为父母,我们把这一途径给孩子强行切断了,孩子的价值感就会大大减低。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没有信心去完成其他事情了。可见了解孩子如何获得价值感或归属感是如此的重要,关键是我们要不断鼓励孩子一步步获得良好的归属感。
父母有时候认为孩子仿佛是块橡皮泥,父母的任务就是来把他们塑造成符合社会标准的优秀人才。其实,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观念。孩子往往在我们没发觉前,就已经塑造了他们自己的特质。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发现,在与不同的人交往过程中,孩子会自动变换不同的交往模式,也就是与他人的互动的人际关系。
孩子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的个体,他对不同的关系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妮妮是一个3岁的小女孩,在和妈妈在一起时,就特别依赖妈妈。妈妈让她自己穿衣服穿鞋,她总是说,我还小,妈妈来做,妈妈也就顺手帮她做了。而当爸爸让她自己做时,那动作既麻利又标准。这就是孩子针对同一件事做出的不同反应。因为她知道妈妈往往没有底线,而爸爸有,所以对同一件事她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要敏锐的观察,当孩子与父母或他人发展出不同的人际关系时,我们要多问问为什么。如上述案例中,孩子做出这种不同的反应,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不短地去尝试,当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他就会把这一方式保留下来。只有知道了孩子做出不同反应的底层逻辑,才能更自如地应对孩子带给自己的各种困惑。
我们从了解孩子如何观察和思考,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孩子如何获得归属感以及孩子如何做出反应,会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赢得孩子的合作,与孩子建立更紧密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