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让孩子养成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有三种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它们分别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学习、生活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我们平时不能以动作慢”时间晚了”等理由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成长机会。

家长和孩子相处的十几年时间,其实就是一个逐步放手、让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

我们很有必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

(一)让孩子实行自我教育

讲道理是中国父母最推崇的教育方式。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处处和孩子讲道理,有时并没有收到什么好效果。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自我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开启自我教育的能力。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所控制。把教育的权利赋予受教育的孩子,从而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和自觉自主性。

(二)如何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呢?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看待。我们大多数的父母爱孩子,甚至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多数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遇到事情不会做,或者应付不了。于是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学校组织期中考试了,家长惴惴不安,比自己考试还要紧张,担心 孩子的排名在后面;孩子成绩考得好,家长得意洋洋,喜形于色;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觉得脸上无光,羞于见人。家长自己不敢承认,自己把孩子当成了展示自己的筹码。带给孩子想不到的压力。比如电视剧《小欢喜》里英子的妈妈,常常说的那句就是:我都是为你好啊。”上南大才是最好的。”家长在抱怨时,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如把时间还给他,把空间让给他,把他的生命还给他,把他的人生还给他,在心里尊重他的存在,认可他是不同于你的新的一个人。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一个能够切实体会到自己存在的孩子,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对自己的责任心和担当力就会自然产生。

这样,孩子自我教育的契机就开启了。

(三)教会孩子制订、实施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表明,3—10岁是儿童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养成的最佳时期,而制订学习计划恰好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时间管理的重要锻炼机会。

新学期开始,父母们可根据孩子的实际和课业要求,引导孩子制订一份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帮助他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以伙伴的身份参与,与孩子多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状况来调整计划。远离指责,远离训斥,更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有个家长和我说过,晚上她和孩子说好:明天要六点半就起床,孩子也答应得好好的。但是到了早上,孩子就是赖着不愿意起床。当妈妈叫了两次以后就说:再不起来就迟到了。当孩子磨磨蹭蹭后赶到学校,结果还是迟到了。被老师批评后,他却因此长记性了,以后再没有被催着起床。一次教训,孩子自己教会自己要自律。

其实,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是一个孩子独立的能力,独立担当自己人生的能力。家长应把握好管”与放”的尺度,不动声色地引导、默默地支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逐步意识到:我,是自己的主人!我要对自己负责,我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