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家长总爱给孩子“贴标签”?对于“刻板效应”,你了解多少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写,学都白上了?”

你怎么胆子这么小?”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怎么什么都不会?”

……

这些话语可能大多数家长在情绪高涨的时候都对孩子说过,但是家长真的知道这些话语对孩子的危害程度吗?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了解一下。

小哲是一名刚升上初中没多久的七年级新生,周五放学后小哲一如往常等着妈妈来接他回家。走出校门,没有看到妈妈的踪影,小哲乖乖的在校门口等着。

小哲,妈妈还没来接你吗?”来接依依放学的家长认识小哲,担心的问了小哲的情况。

小哲沮丧的低下头:嗯”。

那你先跟阿姨一块回去吧,可能妈妈有什么事情耽误了,一会儿阿姨送你回家。”

小哲的眼眶开始微微泛红,有种要哭出来的感觉。

依依妈看到小哲泛红的眼眶,很是心疼,赶紧给小哲妈妈拨了电话。

小哲,妈妈有点急事在忙,爷爷已经去接你了,再等一下就到了。”

嗯”小哲回复着妈妈,泪珠已经滴落了下来。

依依妈在门口陪着小哲,一直等到小哲爷爷赶过来才回家。

后来,小哲陪妈妈一起去依依家里表示感谢的时候,也从依依妈嘴里听到一些关于小哲的言论:小哲都这么大了,总是动不动就哭,也太不像个男孩子了吧……还不如我们依依一个女孩子呢!”

事实上,当妈妈认真的询问小哲怎么会在依依妈询问自己的时候哭呢?小哲委屈的说:妈妈,我本来没有想哭的,可当依依妈妈问我的时候我就会止不住的想哭,然后对依依妈不熟悉,我就不想跟她们一起回来。”小哲低头搬弄着手指,委屈的说道。所以说,家长不应用刻板效应”来看待孩子,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一、什么是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和评价。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性差异性,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有些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片面的理解给孩子贴上一些不属于他们自身的一些标签,就比如小哲的例子,依依妈妈的话还好是传到了小哲妈妈的耳朵里,如果传到别的家长耳朵里,小哲可能直接就会被误认为是这样的孩子,传开后对孩子会造成很大伤害。

二、为什么孩子总是被贴标签”?

1. 家长或老师只看孩子表面,没有深入了解孩子

这孩子天生就是这样。”你对孩子一味的否定,会不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伤疤呢?

小哲小时候就是个很内向的孩子。

开家长会时老师总是会跟小哲妈妈说,小哲平常不爱说话,连上课回答问题都不敢,小哲妈妈的回答每次都是这孩子天生就是这样,没办法”。在老师面前这样评价孩子,到孩子这边转而又换了一种说法:你看看你们班的那个亮亮,成绩又好又积极,你胆子怎么那么小?上课回答问题都不敢。”妈妈在老师面前对小哲的用词和态度是温和的,加以修饰的,对小哲的语气和用词上是赤裸裸的,毫无修饰成分的。这样的话语赤裸裸的直击孩子的内心,孩子心里可能就会想:难道我真的像妈妈说的那样吗?”

许多家长有的时候只看到了孩子身上一些浮于表面的现象,就片面的给孩子贴上胆小”、没用”的标签,这样是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的。

2. 环境的影响

父母往往会根据一些情景给孩子定性,受一些具体情境的影响给孩子贴上片面的言过于实的标签。比如孩子经常会被叫家长,父母就容易给孩子贴上不省心、不懂事”的标签。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这种在具体情境下逐渐形成的标签会束缚孩子的发展,对孩子的全面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3. 社会刻板印象的一致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一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刻板印象也往往是造成人们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条件下,人们习惯性把一些具体特征相似的群体归为一类相谈,对这一类人群的认知和印象是大体上相同的。但是这样的方法有的时候是严重与事实不符的,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情况和情景去具体分析,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全面性。

同一社会人群中刻板印象的一致性。比如父母带着孩子上街,遇到身体残疾没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出于同情心,小孩子会主动让父母捐钱,父母经历这种骗局多了,就告诫孩子这都是骗人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话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形成一定的认识,将这类人群的特点固定化,以至于下一次再见到这类群体,孩子会对这类群体形成大体上局限的认知,导致分不清骗局和真事。社会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判断。

三、贴标签”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1.容易导致孩子思维受限,形成局限思维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过分完美的人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因为一些片面的认知和评断就给孩子随意贴标签。

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容易让孩子形成局限性思维。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这些标签是好是坏,标签对孩子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好的标签导向也许能够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很多好的标签也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效果。许多正面的标签往往会让孩子形成骄傲的心理、夸大的自我认知,而当这种心理和认知面临挑战的时候,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安。比如家长给孩子贴上了学习好的标签,孩子便认为自己学习上优秀,而且应该是优秀的。如果在一些情况下,孩子在学习上遭遇了一定挫折,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孩子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不优秀,感觉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会令父母失望,内心会觉得愧疚,遭遇很大的心理创伤。对自我的认知形成局限性思维。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充分的了解孩子,不要片面的去评价孩子,给孩子贴上一些禁锢他们思维的标签。

2. 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自我怀疑

给孩子贴上的不好的标签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很多时候,或许你随口说的一句话,孩子都会牢牢铭记于心,即使自己不是你认为的那样,最后可能都会这种想法的影响,成为那种人。这样的事情经历的多了,孩子就会总是对自己产生怀疑,做事缺乏自信,对孩子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

3. 无法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被贴上标签的孩子总是把标签所描述的自己当做是真正的自己,当他们想要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旁边总有个声音在说:你不行,你做不到,你不如别人”……这时候孩子就觉得可能自己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吧,就失去了尝试的勇气,即使是自己很擅长很喜欢的事情,他们也无法心无杂念的去用心做,孩子的勇气和希望往往被扼杀在摇篮里,导致事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以至于他们无法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价值。

四、家长和老师该如何远离刻板效应”,避免对孩子乱贴标签”?

1. 用眼见之实”细心核对耳听之虚”

刻板效应的形成几乎是本能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无法被停止的,只能对事物去做相对的把控。因此,家长可以用眼见之实”细心核对耳听之虚”。很多人都会只从表面现象去分析和评判一类群体的特征和特性,对一类群体形成片面的看法和认知。在对事物的认知上缺乏事实的论证和多方面的感受的时候,容易受到刻板效应的影响程度更深,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缺乏对事物的全面判断,容易造成对事物的误解。因此,家长们要善于用眼见之实”核对耳听之虚”的方法来减少和避免对孩子形成刻板效应”。

2. 别让先入为主”的观念占了上风,试着引导孩子展现真实的自我

家长和老师也是普通人,会受到别人看法的影响,刻板效应”也就会因此而产生,因此,家长和老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了解事物发展的全面性,带领和引导孩子去全面接触外界和集体,用全面发展的观念来引导孩子认识和接触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了解孩子。比如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非常内向,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就求助老师帮忙。老师先不要急着对孩子下定论,可以试着让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间的相处才是最真实的,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孩子是否真如家长所说,根据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影响。

3.家长在了解刻板效应”的同时,让孩子参与进来

孩子在对事物还没有形成正确和全面的认知的时候,父母要在平常的悉心教育中让孩子形成对事物的一个全面认知,在孩子了解事物的时候,带领他们全面深刻的接触和了解事物的特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减少刻板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好与不好的事物进行一个区分,扩大孩子的认知面,让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建立起一个全面的认知和观点。

日常生活中,孩子总是被家长和老师贴标签”,大人们除了纠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以外,还要教会孩子如何避免受到刻板效应”的影响,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