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份的"公交车打熊孩子"事件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一位7岁男童在公交车上不断挑衅另外一名陌生男性,导致其暴怒,起身将孩子狠狠摔在地上。事情发生之后,"熊孩子"一次再次上了热搜,让人惊讶的是,舆论压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大家都觉得,是孩子的不懂事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
他要是没有无故踢别人,谁会没事做去袭击孩子?年轻不能成为犯错的借口,说白了,其实大家就是在说:这孩子缺乏素质教育,父母将其宠坏了。
无独有偶,有网友反应,他在地铁上看到这么一幕,很有可能就是"熊孩子"的成因:
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坐地铁,也不知道老人怎么得罪宝宝了,他站在座位上,对着爷爷就是几脚,差点踹到脸,老人虽然神色凝重,却对此无动于衷,也不知道反抗,只是在不断躲避。见踢不到爷爷,孩子开始伸手打,嘴里还大喊大叫,这让老人非常的尴尬,却又无可奈何。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欺负完爷爷之后,孩子转过身开始欺负奶奶,对着脸又掐又打,同样的,奶奶也是一直默默忍受,并没有采取惩罚措施。
网友表示,当事人怎么想的,他不知道,可路人看了都觉得这孩子下手没轻没重的,小时候就这个样子,以后还得了?
看得出,这两位老人非常疼爱自己孙子,可孩子却恰恰相反,对爷爷奶奶态度相当恶劣,要往小了说,这叫年纪小,不懂事,可要往大了说,这就是"白眼狼"行为,不知道感恩,素质有问题。
那么,是什么导致孩子变成了"白眼狼"呢?
在我们国家,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流传了几百年,按道理来说,这一习惯应该已经刻入基因深处,成为了本能,然而现实中却依旧存在那么多不孝子孙,数目还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对此,儿童心理学专家赵红认为,不当的教育模式是罪魁祸首,基本分为两点:
1、父母本身的素质存在问题,行为粗暴
对待孩子,不是打就是骂,除了保证物质需求之外,不管任何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对待老人,也是态度蛮横,尽显"不孝"本质,就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能孝顺?相信大家都是一个想法,就这种父母,孩子不出问题才是真正的不科学。
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他们不会那么正式的教育孩子某种东西,可对宝宝而言,不管是性格的养成还是三观的树立,里面都有父母的影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要是自己都做不好,千万别指望孩子能变多好,说难听点,他们配不上孝顺子女。
至于教育暴力问题,讲了几十年,无数专家警示,不要随便打骂孩子,对身心发展不利,可就是有不信邪的,非要挑战正常的心理学发展规律。
孩子从小被抽到大,肯定会留下心理阴影,儿时无力反抗,全都埋在心理,等父母到了晚年,新账旧账一起算!
2、对孩子太过宠溺,扭曲了他们的思维
有一种不孝,叫做"我觉得自己没问题",正如文中打老人的那个孩子,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当之处,从小到大,他所接受的教育、被灌输的观念,就是可以随便打老人,头脑决定行为,在这种心态下,做出那样的行为,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大多数不孝子孙都是这种类型,家人对他们百依百顺,不管大事小事都迁就,结果让孩子养成了无法无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
要知道,父母抚养孩子,那是本能,可孩子赡养老人,那是社会道德、文明礼仪以及个人素质共同约束下的结果,外因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法让孩子变"孝顺"。
可以说,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懂得感恩,又会不会成为"白眼狼"。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从人性角度的残酷观点:对于成年人而言,赡养老人其实是一种无价值的行为,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每一分钱,都不会有回报,与之相反,在儿女身上花钱,相当于投资,也许不会有回报,可起码有一半的胜率。
对于不利于自身生存的事情,人们对其的总体态度是消极的,这符合人性本能。
不肖子孙的数目日益上升,它不再是少数人的问题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被称为"不孝子",别说结婚生子了,哪怕是正常生活都很难,有的时候"孝道"比生命更加重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的收入是提高了,可在孝道上却表现得越来越差劲。
用一位70后的话讲,20年前,几乎很难见到不愿意赡养老人的人,可如今,都不用看新闻,自己身边就能找出好几个子女与父母闹翻,老死不相往来的。
"不孝"已经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问题,它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各个年龄段、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
如此严峻的形式,我们到底应该正确教育孩子
1、自己努力赚钱,尽可能减少对儿女的经济压力
涂磊有一句话直击人心,经济问题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将减少一半。个人认为,这是比较保守的说法,何止一半,最少80%。
见过很多不孝案例,老人与儿媳住一起闹矛盾,子女不给父母看病,儿子打老人等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多数与金钱挂钩。要是子女有钱,很多问题都是从侧面解决,甚至都不能算是问题。
因此,要想避免子孙不孝,最好自己有足够的养老钱,要是还能反过来补贴孩子,不愁他们不孝顺,哪怕是看在钱的份上,他们也不敢不孝。
2、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确保孩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父母自己做不好,孩子跟着学,这一点不多说,父母就应该做到,我们将记忆力集中在"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李玫瑾教授认为,要确保孩子精神文明建设不出问题,让他们成为成为孝子,关键在于"克制欲望"。尤其是孩子3-5岁阶段,不要过分纵容孩子,文明教育是很重要,可是让他们懂得克制更为关键。
就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好好跟父母商量,有道理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适当满足,可要是孩子选择胡搅蛮缠,甚至以某些行为威胁父母,那必然不能满足他们,家长的威严性一定要树立,这是日后孩子听话的有力保证。
3、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加深感情
"孝顺"又叫"感恩",从这一点中不难看出,它其实是一种感情的回馈,而有回馈自然有付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孩子未来孝顺与否。
现在社会压力是很大,家长每天上班已经很辛苦了,有人说,自己实在是没有多余精力去陪伴孩子,为了他们,早已竭尽全力。可以理解,可吃不了苦,未来遭罪的时候就不要觉得委屈,别人多付出,所以可以享福,而少付出,自然需要承担风险。
在7岁之前,多陪孩子玩耍,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些记忆将会隐藏在孩子的记忆深处,主导他们未来的行为。
4、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数据显示,文化层次越低,不孝的概率越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有一把锁,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管是出于面子还是其它原因,他们不敢不孝顺父母。当然,这一点也与孩子的素质教育有直接联系。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只不过有几点目标是通用的:
▲是非观要正确,"杠精"是不孝子孙的主流群体。
▲孩子可以不大方,但是绝对不能自私,尤其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制止。
▲如果与孩子发生纠纷,不要单纯的选择压迫,要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他们这么做。
孝道不是道德绑架,有些忌讳父母不能触碰
"不管是什么借口,孩子就应该孝顺父母",这样的观点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站不住脚,有些家长别说当事人见了生气,路人看了都觉得头疼,要是犯了下面这些错误,也别怪子女不孝顺。
1、老人素质低下,做出一些违反社会道德,甚至触碰法律的事情,这让孩子怎么尽孝?也变成蛮不讲理的人一起犯错吗?
2、有些老人总喜欢插手子女的婚姻,身为长辈,就应该有长辈的样子,没事总找晚辈的麻烦,何苦呢?
3、孩子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逼迫孩子完成,道德绑架不可取。
孝顺从不是逼出来的,它是子女发自内心的感恩,要想晚年享福,父母一定要乘早行动起来,别人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