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买玩具就倒地不起?掌握这5个方法,让你不再对孩子说“不”

不买玩具就倒地不起?掌握这5个方法,让你不再对孩子说"不"

01

有朋友在朋友圈更新一条"趣闻",说是晚上散步时看见一个小孩,真是个人才,妈妈不给他买玩具就直接倒地装死,任妈妈打骂掐他都不动不哭。

一句话——你不给我买玩具,我今晚就睡这不起来了!

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要求和请求后,父母经过评估得出"现在不能做"或者"肯定不能做"的结论,于是父母直接了当的告诉孩子"不行!"

站在孩子的角度,TA首先感到的是"被拒绝"的情绪,是一种攻击,于是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考虑"为什么不行",而是直接开始反抗——与父母站在了对立面。

父母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觉得矛盾而苦恼:

如果我不拒绝孩子,那是不是会变成很好说话的好好先生在孩子面前没有了威信;但是我拒绝孩子并且和他讲道理他又完全听不进去。

比如,孩子想吃巧克力,非常的想吃。

可是半小时后就要吃饭了,你明白如果他现在吃了待会肯定会吃不下饭。

如果你说"不行",孩子就会尖叫和哭泣,并且一直拒绝吃饭,直到你受不了给他巧克力。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孩子的类似不合作甚至攻击的行为,仅仅理解成单一的"任性",是被宠坏的特征。

但从孩子所处的低龄阶段来看,其实很可能是他们在对边界(或者说规则)进行试探,即他们想知道自己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情绪,才会得到关注或者惩罚。

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孩子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所必经的阶段,他需要知道自己的言行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如何设定边界?关键在于你的态度"温和而坚定"。

心理学家曾齐峰教授曾阐释过:

"温和"的意思是你不可以带太多的情绪,只要是你带太多情绪设定边界,向孩子说"不"的时候,实际上是你对孩子试探边界的不满与惩罚。

"坚定"的意思就是这个边界一定要清晰,不可以模棱两可。

为什么说水可以淹死那么多人,就是因为水看起来很温和。

而悬崖峭壁真正杀死的人很少,是因为悬崖峭壁的边界清楚,你知道你掉下去必定要死。

如果换个角度,你发现孩子的不合作行为只是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试探,是他社会化的一种学习过程,你还会急吼吼地训斥他吗?

02

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代替简单粗暴的拒绝孩子,让我们不用向孩子说"不"呢?

在彼此尊重和倾听的亲子关系中,试着采用以下几种技巧,而不是直接说"不",也许会取得孩子的理解与接纳:

技巧一:提示。用事实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做。

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里拉在《不打屁股不溺爱》一书中表示,有些孩子不停地做一些恼人的事情,其原因是这些孩子不知道还有啥别的事情可做。

这时如果父母能够给与示范,并告诉孩子怎么做更好,也许孩子会更明白。

例:

对于晚饭前想吃巧克力的孩子,父母可以说:因为我们半小时后就要吃饭了,现在吃巧克力你恐怕会吃不下晚饭。但是,饭后你当然可以吃一块巧克力。

技巧二:接纳感受,并且说出来和孩子分享

跟小家伙讲道理似乎是徒劳之举,但是的确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爸爸妈妈明白他的感受,但是他也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例:

"我看得出来你真的很想吃巧克力,有时候就是某个时间觉得特别想吃,对么。"说完这句话后并不拿巧克力,而是继续转移话题"比如妈妈在大热天也想吃冰西瓜"等等,和孩子一起聊起类似的经历与情绪,而不仅仅把话题停留在能不能吃巧克力上面。

技巧三:描述问题,告诉孩子原因

专门负责解决争端问题的美国西北大学雷.汤普森教授曾建议父母必须要耐心解释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孩子们的行为,而不是直接武断的拒绝。

例:

亲爱的我也想和你一起吃一块巧克力,但是半小时后我们俩谁也吃不下饭了,奶奶今天烧的鱼谁来吃呢?

技巧四:用"可以"来代替"不"

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是"可以"做这些事情的,相信他们会更乐意接受。

例:当然可以啊!我们待会吃完饭就给你拿一块!

技巧五:让孩子二选一

给孩子选择机会,会让孩子获得"权力"感,让他觉得自己能控制局面。

而鼓励1-3岁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更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性。但是对于学龄前儿童,一般让他们"二选一"就好。

例:

现在吃巧克力晚上就不能再吃其它甜品,或者晚饭后吃巧克力,还可以加一个芒果布丁。你选择哪个?

03

有一期《超级育儿师》里面,一位24岁的年轻妈妈着急的求助,因为她快要上幼儿园的儿子辰辰特别喜欢打人。

根据老师的观察,小男孩辰辰平常在家里常常打爸爸、打妈妈、打奶奶,甚至打邻居的小朋友。

而家里人的处理方式,就是严厉的呵斥辰辰,甚至动手打他以示惩罚。

这位妈妈心力憔悴,已经不知道要如何对辰辰频繁攻击别人的行为说"不"。她非常担心,马上要上幼儿园的孩子,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但是孩子往往不是天生这样的。

简单的说,就是辰辰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所以他只能选择用动手打人来表达自己。

而妈妈内秀不善表达的性格,也让她只会通过斥责与动手来表达对辰辰攻击行为的拒绝与不满。

《超级育儿师》里的兰海老师建议妈妈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并制止孩子动手打人的行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妈妈必须亲自示范给孩子看——你可以用说的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动手打人。

在这里,接纳孩子的感受,明确告诉孩子不能动手打人的原因,是兰海首先提示妈妈来做的关键两点。

她更指出家长的亲自示范尤其重要,因为孩子都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

在邻居阿姨想要抱一抱辰辰的小弟弟时,辰辰又像往常那样动手打阿姨。

这次妈妈开始改变了,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只是呵斥辰辰和尴尬地向邻居道歉,而是搂紧辰辰,告诉他:

1、打人是不对的;

2、你其实只是想保护弟弟对吗?

3、来,我们告诉阿姨你是想保护弟弟,好吗?

一直不愿意说话的辰辰,在妈妈的亲自示范和鼓励下,终于说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句子——我想保护弟弟。

妈妈马上给予辰辰积极正向的反馈,并亲吻了辰辰的额头。

在场的观众都很动容,为孩子,也为妈妈。

孩子的内心情感是很充沛的,他只是不知道怎样正确的表达。

所以比起简单武断地拒绝孩子,家长对于孩子情绪的觉察、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以及亲自示范及鼓励,对孩子的学习和改变会更有好处。

作者:灿烂的小贝贝。奔中年少女一枚。逗比与抒情兼顾,天真与世故并存。央企职场妈妈,兼职写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