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宝妈在朋友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黏人,只要见不到妈妈就开始焦虑不安,甚至号啕大哭,导致宝妈根本做不了其他的事情,这种情况让许多父母都感觉到头疼。
其实,小宝宝爱黏着妈妈是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依恋的表现。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学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曾说过: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其身边。
孩子黏人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是对熟悉的亲人产生依恋情绪的表现,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但随着宝宝长大,妈妈们极有可能外出工作或者出去办事,那么对于爱黏人的宝宝,做好分离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1、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在孩子6到9个月时,会出现第一个分离焦虑期,这时孩子会对父母特别是妈妈形成明显的依恋,以及对陌生人产生恐惧。
在这期间,母亲要以家庭为重,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尽量避免经常出差或不在孩子身边,也最好不要时常改变照顾孩子的人,不给孩子足够的身体接触等,不然可能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
当父母跟宝宝一起在家里但不在宝宝视线范围时,你要经常叫叫他,让他一直感觉到你的存在。
不要明目张胆地在宝宝面前离开,即便你真是有急事,那会让宝宝更恐慌。在宝宝不清楚的情况下,不妨偷偷离开一会,办完事立即回来,当然这是建立在宝宝有人看管且你离开不久的情况下。
与此同时,父母可以采用行为脱敏法,降低孩子的焦虑。当家里来客人时,不要着急抱着孩子靠近。客人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毫不认识的陌生人,他也需要一个安全距离。
所以可以先热情的打招呼,让孩子有一个适应时间,并从你的表现中,受到渲染,感受到友好。
平时,也多多带孩子去游乐场,多和陌生的小孩玩耍。小孩的世界里不再只有爸爸和妈妈,自然依赖性也没那么重了。
2、高质量陪伴
很多家庭里,都是妈妈一个人陪伴孩子,孩子缺乏爱。所以作为孩子的爸爸,作为家庭多一员,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定要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一方面分摊孩子对妈妈一个人的依赖;另一方面能让孩子知道父母都很爱他,他能有更多的安全感,不用担心自己是否会被遗弃。
往往父母每天抽出两个小时全身心的陪伴要比整天待在孩子身边,我玩我的手机,你玩你的玩具要强的多的多。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0到2岁时,是宝宝建立基本信任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宝宝最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爸爸妈妈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宝宝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这个阶段,他们的危机没有得到解决,爸爸妈妈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常规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就会变得胆小畏缩,没有安全感。
所以作为父母要时刻关注到自己的孩子需要,并应该陪同孩子一起探索。
3、提供丰富的环境和独立的空间
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和各种玩具的提供,除了给宝宝提供一些玩具、图书或画笔,更好提供机会,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玩。
当孩子独自游戏时,父母可逐步地拉大与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使他逐步适应与父母的短暂分离。
如果平时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不提供让孩子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其结果必然会形成孩子的依恋过度”。
4、父母要带领孩子走进群体
听过一个老师说过,不经常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往往比同龄人沉默的多,喜欢自己一个人在角落堆积木,不喜欢参与其中。
所以强烈建议父母应尽早引导诱发孩子参与团体游戏,进入团体生活,增加社交互动技巧。并且父母要相信自己孩子的独立性,不要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小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请不要参杂大人的思想。
5、多和孩子做游戏
游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就认为孩子的焦虑情绪可以通过游戏很好的化解。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许多减缓孩子焦虑情绪的小游戏。
(1)躲猫猫。躲猫猫是幼儿期经典的依恋与分离游戏之一,可以以最愉快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妈妈不见了”和妈妈回来了”的概念。可以让孩子明白妈妈只是暂时不见的,妈妈很快会出现的。
(2)捉迷藏。捉迷藏游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让孩子在家中安全区域范围内和父母一同玩捉迷藏游戏,妈妈躲到另一个房间里,让孩子来找妈妈,但妈妈切忌过于沉迷游戏,躲的太隐蔽,致使孩子找不到哦,这样反而会增加孩子焦虑的。
其实捉迷藏其游戏原理就是为了让孩子从游戏中感悟家人是会分开但又会重逢的,短暂的离开只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
(3)角色互换。妈妈扮演平时黏人的孩子,妈妈一边缠着孩子不放一边说:就不让你走,你去哪我就去哪,我不要你去睡觉,不要你去厕所,我就要你”此时语气一定要轻松好玩,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嘲笑他。
往往这个时候,原来黏人的小妖精却变成了小大人,竟一脸嫌弃的嘻嘻哈哈跑走了。
特别提醒:在帮助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中,不不要因为着急,出现和孩子生气,打骂或者发生喊叫的情况,要耐心地给宝宝提供一个自然合适、自然拓展的过程。要提供逐步锻炼的机会,不要强行甩开或采取恐吓的态度对待年幼的宝宝。每一次轻推他走向独立的时候,都要用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拥抱他,理解他,用更多的爱去满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