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维贝家育儿:父母沟通技巧:物质奖励不是灵丹妙药

  维贝家育儿(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了激励孩子做某件事情,很多爸爸妈妈都热衷于奖励孩子。他们奖励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礼物,甚至允诺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玩耍等。这样的奖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在心理学上,赫赫有名的雷珀实验”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答案。

  心理学家雷珀在诸多孩子之中,挑选出一些热爱画画的孩子,并且将他们分为两组。他对第一组孩子说:请你们画画吧,只要画得好,我就给你们奖品。”他对第二组孩子说:请你们画画吧,我很想欣赏你们的画。”结果,两组孩子都很开心地开始画画,并且都画得不错。最终,雷珀拿出奖品颁发给第一组孩子,孩子们高兴极了。对于第二组孩子,他只是用心地欣赏画,并且给出点评。结果,一段时间之后,雷珀再来观察这两组孩子,发现第一组孩子不再那么热爱画画了,甚至有些孩子不想再画画。相比之下,第二组孩子画画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很喜欢画画。为了让实验具有公信力,雷珀在很多国家很多孩子中进行过这个实验,结果得到了多次验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虽然奖品可以激励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很可能因此变得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励的行为渐渐失去兴趣。例如,很多爸爸妈妈允诺孩子只要考试成绩好,就给孩子买玩具。那么,孩子也许会变得只对玩具感兴趣,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由此想来,这样的奖励得不偿失。这也告诉我们,奖励不是灵丹妙药,要学会引导孩子对行为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奖励的效果才会持久。尤其是物质奖励,更容易出现雷珀实验”所展示的现象,一定要谨慎使用。

  也许有些爸爸妈妈会说,物质奖励不能使用,那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很多时候,奖励是必需的,如果没有奖励,孩子就很难配合。其实,奖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奖励孩子一个拥抱,也可以奖励孩子一次自主决定事情的权利,还可以奖励孩子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不管怎样的奖励,只要让孩子感到开心愉悦,并且乐于去做,被奖励的行为本身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妈妈给朋朋报名参加了武术兴趣班。在试课的时候,朋朋的确很喜欢武术虎虎生风的威力。不过,上了两次课之后,因为前期的基本功训练很枯燥,朋朋想打退堂鼓。妈妈极力劝说,他还是不想继续学武术。无奈之下,妈妈只好使出撒手锏:朋朋,如果你继续上武术课,每上一节课,妈妈就给你买一件玩具。”妈妈开出的条件如此诱人,朋朋想了想,答应继续去上武术课。

  在这之后的几节课,朋朋的确能够用心练习武术,妈妈也信守诺言,每节课后都给朋朋买一件玩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朋朋上课的时候越来越不专心。他甚至在课程中间休息时,公然和妈妈对要买的玩具讨价还价。老师无意间听到他们母子的谈话,问清楚妈妈事由,不由觉得啼笑皆非。老师问妈妈:难怪朋朋最近练习效果很差呢,您觉得朋朋还是真心想学习武术的吗?很多动作,比他晚来的小朋友都掌握了,他却总是心不在焉,原来他在惦记下课后买什么玩具。我觉得,您这个方法太不高明了。”其实,妈妈也意识到朋朋上课的目的本末倒置了。后来,妈妈和朋朋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她告诉朋朋:学武术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花了很多钱才有机会学。如果不珍惜这次机会,就放弃。以后,妈妈不会再为了让你来上课给你买玩具了。”

  其实,朋朋虽然只有八岁,但已经有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他想来想去,决定依然学武术。自从妈妈不再给朋朋买玩具后,老师明显感觉到朋朋上课更专注了。

  在这个事例中,因为妈妈错误的物质奖励,导致朋朋上课的目的完全变成了应付,只为了下课后可以买一件玩具。如此下去,朋朋上武术课完全就是浪费时间,而妈妈的奖励行为也变成了自欺欺人。幸好,老师及时告诉妈妈其中的道理,妈妈也知错就改,帮助朋朋端正心态。

  爸爸妈妈们,当你们面对孩子无计可施的时候,是否也会像朋朋妈妈一样不假思索地就用糖衣炮弹”轰炸孩子小小的贪心呢?其实,如果从长远角度来说,奖励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为了让奖励达到预期的效果,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千万避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记得关注、订阅、收藏、转发、评论哦,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精致育儿内容的动力呢,欢迎在评论里留下您的观点。】

【新版】家庭教育书籍畅销书宝宝教育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儿童心理学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育儿书籍父母必读 ¥39.8 领10元券

  维贝家育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