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坐月子已经是女性产后必须的隆重仪式。曾几何时,经济的落后,物质的匮乏,再加上错误观念的桎梏,女性们在月子期间受了不少折磨,一些陈规陋习严重影响着产妇身体的健康。而在吃的方面,产妇餐桌营养也非常单一,很长一段时间,鸡蛋、红糖、小米粥成了月子餐”的标配。
新中国壮丽前行70载,物质种类的丰富,物流业的发达,产妇的餐桌逐渐丰富了起来。现在,在保障吃得好”的前提下,女性对坐月子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她们既要营养,又要身材,憧憬着内外兼修”。
我们那时候没条件,生孩子、坐月子都是熬过来的。不像现在,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生完孩子吃的、穿的都非常讲究,享福的很。”闲暇聊天时,似乎总能发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每提起坐月子,年长一些的妈妈们几乎都在忆苦”,她们在各自的吐槽”和倾诉中找寻心里的安慰;而年轻妈妈们则更多的是经验分享,笑谈之间,她们想得到的,是如何让这段特殊时光过得更加舒适、幸福!
以命换命
时针拨回到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积贫积弱,物质匮乏,医疗条件非常落后。
那一年,曹奶奶刚刚19岁,结婚一年多,她生下长女,成为一位母亲。曹奶奶生长在山东的农村,30多岁时和丈夫一起投奔亲戚,在长春扎下了根。曹奶奶一共生了8个孩子,只有5个孩子长大成人,另外3个因为生病和饥饿不幸早夭。
我们那时候生孩子,真就是以命换命。”曹奶奶感叹说。生我家老大那时候难产,折腾了2天才把孩子生下来,躺在床上,当时我就觉得俺娘俩肯定活不成了。俺家老大落地儿不会哭,浑身青紫,产婆让孩子他爸抽口烟袋,把烟儿喷孩子脸上呛她,喷了四五口,我家老大才哼哼唧唧地哭出来了。”陈年旧事虽然已是非常久远,但老人提起来,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咱农村人生孩子哪有去医院的?都是找个产婆,自己在家生。要是胎位顺当的话还好,遇上难产,那命说没就没了。”生孩子曹奶奶算是幸运地死里逃生,月子坐的却是苦不堪言。那时候家家生活都困难,一年到头,也就过年那几天能吃上点白面,平时也就吃点红薯、蜀黍面充饥。”曹奶奶说,自己坐月子的时候,家里没啥吃,婆婆只能用杂面给我做点面汤。”大人吃不饱,孩子就没奶吃。我家老大饿得皮包骨头,后来听人家说生吃花生能下奶,家里就托人转借,借了不到一斤花生。那时候可没有现在的榨汁机,我就自己嚼着吃。后来奶水是下来了,我一口牙累坏完了,从那以后吃东西牙老打软。”老人叙述着往事,直直地眺望着前方的天空,像是在讲故事,又像是在说给自己听。突然,她回头一笑,说:那些年,一到吃饭的时候,几个孩子就围在一块抢着吃东西。我就想,‘啥时候能过得嘴里吃着,框里还能有吃的在那放着?’没想到,还真的有这么一天。你看现在,家里鸡蛋、肉、奶、青菜……冰箱里摆得满满的;那抽屉里,水果都没断过,苹果、梨、香蕉,还有叫不上名儿的,天天换着样儿吃。哎!这样的日子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曹奶奶笑着说,现在的好日子,真是让人过不够。”
鸡蛋和红糖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东北大地,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1990年冬天,王珍的儿子在长春一家医院呱呱坠地。一出生,小家伙就被护士抱到了育婴室,由护士阿姨负责统一照顾喂养。那时候的育儿理念还不像现在这么科学,不提倡喂母乳,头几天的乳汁都抽出来倒了。孩子们躺在育婴室里,一字排开,护士就拿个奶瓶子给他们喂奶粉,这个一口,那个一口,就这么轮着喂。”王珍回忆说。
那个时候,没有月嫂,也没什么月子中心,所以也没有别的选择,一般都是婆婆或者娘家妈伺候月子。”王珍出院的时候,直接抱着孩子住进了公婆的家。王珍记得非常清楚,回家之后,家里陆陆续续来了好多亲戚朋友,每个人来的时候,几乎都挎着一篮100个鸡蛋,还提溜着2斤红糖。鸡蛋和红糖就是当时看望产妇的标配。”王珍笑着说,当时我家厨房摆满了鸡蛋和红糖。”而这些鸡蛋和红糖也几乎都跑进了王珍的肚子里。按照老一辈的观念,月子忌口比较多,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坐月子30天,我一天三顿,几乎顿顿都是粥,婆婆每顿会在里面打上四五个鸡蛋,再放点红糖。那时候可不知道胆固醇这个概念,想下奶,你就得可劲造。现在想想,那时候真不知道是咋熬过来的。”王珍感叹说。
王珍公婆的家就在红旗街商圈附近,一所三室一厅的房子。房子面积不小,但卫生间却局促得很,只有一个马桶的位置,连个手盆都放不下了。”那时候,房间里已经装了暖气,暖呼呼的。尽管如此,王珍还是被婆婆严格要求着,不准洗头、不准洗澡,不听话,落下月子病一辈子好不了。”在婆婆的严词警告之下,王珍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当时真的快要馊了。”大人可以不洗,孩子却还是要讲究卫生的。王珍记得,为了给儿子洗澡,家里买了一个大盆,就那么一壶一壶地烧开水往里倒,再参和些冷水调调水温,每次洗完澡,还得两个人把澡盆的水抬到卫生间倒掉。有时候,这边水调好了,那边孩子睡着了。怕水凉的快,我们就用塑料膜把盆包起来。”
以前的日子虽然好过些了,但是跟现在的条件还是没法比!”想起以前的日子,王珍感叹说。就说孩子的尿不湿吧,现在品牌特别多,夏天用薄的,冬天用厚的,小的时候用腰贴的,大了还能用拉拉裤,方便不说,孩子还不受罪。我们那时候可不行,家家都是用大人穿旧的衣服,裁剪成尿布给孩子用。”王珍说,她生完孩子十来天,就下床给孩子洗尿布。王珍是个爱干净的人,给孩子洗尿布总想多投两遍水,但我婆婆看得特别严,只能让两遍,哪次要是多投一遍,就得唠叨你费水,不是个过日子的人。”于是,就因为洗尿布,王珍心里经常憋着气,后来出了月子,王珍索性每天背着脏衣服上班,中午休息的时候,别人都出去溜达了,王珍就在盥洗室里洗衣服。
坚强的后盾
这些年,中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医疗技术迅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的基础配套建设也日趋完善。新时代的女性,从怀孕那一刻起,身后就有坚强的后盾为其保驾护航。
长春市南关区明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入户家庭随访,图为工作人员正在为婴儿测量体重
怀孕12周时,我就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了围产手册。”李冉家住南部新城,她告诉记者,自己是省医保用户,建档之后去定点医院开通生育津贴,整个孕期免费享受了多项产检项目。除此之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每月免费为其做一次血尿常规检查,帮助监测母体每个阶段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根据每次的检查结果,告诉你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补什么啦,不能吃什么啦,不能干什么啦,建议给的非常详细,指导性很强。”李冉说。
长春市南关区明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入户家庭随访,图为工作人员正在为产妇检查身体
由于家里人手充足,李冉选择在家坐月子。为了照顾好自己的饮食,母亲照着一本月子餐的食谱书,每天变着花样地给自己做好吃的,现在生活好了,物流也发达,想吃什么,不论是不是时令菜,超市里都应有尽有。”李冉笑着说。以前女人生孩子,不让梳头,不让洗澡,不让通风,我产后7天就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李冉觉得,老传统也不能全部说是错的,那是时代的产物。以前生活条件不好,产妇产后虚弱,确实容易生病。现在不同了,家家房间里有地热,卫生间有热水器,还装着电暖风,洗完澡迅速地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再整碗姜糖茶驱驱寒,基本不用担心受凉。”
长春市南关区明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入户家庭随访,图为工作人员正在为宝宝检查身体
月子坐到第18天,家里来了三位医护人员,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做家庭随访。他们带着专业的设备,给我和宝宝都检查了身体。一位工作人员跟我说宝宝黄疸没退,让抓紧时间去医院看看。我一直以为孩子就这样的肤色,真是多亏她们发现了,要不孩子长期黄疸不退,真是非常危险。”
幸福的多项选择
时代在发展,女性生产后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升。相较于以往回家坐月子”这种单选式的坐月子模式,当下,女性对坐月子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某月子中心提供的月子餐,荤素搭配,既满足产妇的营养需求,又能帮助身材恢复
走在长春的街头,不时能看到月子中心”、母婴会所”的牌子。为了坐月子时能省心,我就选择了月子中心,这样就不会因为孩子的事儿而烦心了。”马晓晖从医院出来之后,直接带着孩子入住预约好的月子中心。我和爱人是新手爸妈,照顾孩子的事情,很多都不懂。在月子中心,他们不但负责我的饮食和身体恢复,还有专业人士指导母乳喂养,手把手教导我们如何给孩子洗澡、抚触。没怎么折腾,我和爱人就顺利过渡到爸爸妈妈的角色中来了。”
张慧是一位二胎妈妈,现在怀孕32周,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就要到生产的日子了。我已经定好月嫂了,先定了两个月,请她专门照顾我和孩子。”张慧觉得,自己生产完之后,不但要照顾老二,还得兼顾老大,长时间离开家并不现实。因此,相较于月子中心,住在自己家里会更方便一些,那么选择一个经验丰富的月嫂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除此之外,张慧还为自己定了一份产后修复套餐,我现在已经长了30多斤肉了,生完身材肯定走形,我得好好管理一下自己的身材。”
社会不断进步,新业态层出不穷。优越的经济条件下,女性对坐月子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除了要保证营养之外,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产后修复实现身体的内外兼修”,恢复到生产前,甚至超过生产前的身体条件。刘岩是金宇大路一家产后修复中心的特级技师,她的预约表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我早上8点半上班,晚上5点半下班,这个顾客还没走,下一个已经到了,有时候忙得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刘岩告诉记者,前些年女性关注产后修复的还比较少,一般都是身体出现问题了,才不得已开始进行治疗。现在,女性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产后修复越来越受到年轻妈妈们的青睐。”刘岩说。
在一家产后修复中心,特级技师刘岩正在为客人做腹直肌恢复项目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编辑:吴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