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们是如何破坏同孩子之间的纽带的?

从孩子试图与我们交谈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教导、批评、告诫他们。我们还倾向于给他们的经验贴上标签。

为什么我们感到自己必须时时教导他们,并向他们传授自己的观点呢?

我认为原因在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出自孩子的需求。

我们只不过是没有能力做到真实”和放手”,不能接受真实而简单的现实。

如果孩子不再征询我们的意见,也不再邀请我们参与讨论,

那就表明他们不愿意同我们心心相印,开始对我们遮遮掩掩了。

经过大量建立在阅读、教导、咨询基础上的心理揣摩之后,我们有些人变得老练”了。

只要听到孩子说了什么,我们就会施展手段,作出反应。

也许像我曾经那样,你也对孩子说过这样一些反射性的话:

我知道你很不安;

我注意到你现在很生气;

你感到似乎没有人理解你;

我明白你今天感到孤单了;

我看得出你现在情绪不好,不想说话;

我知道你现在感到很沮丧;

我知道你现在多么不知所措;

我看得出你为明天的考试感到焦虑。

我们要意识到,这些映射式的语汇中充满了我们的自负,带着我们的控制欲。

要想忠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感受和思想而不掺杂我们自己的情绪,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上述话语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居高临下的评判意味。

如果有人对我们说我注意到你此刻很生气”,并且我们感到他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

那么我们多半会厌恶他们,因为他们带着优越感和压迫感。

我们甚至可能因此对他们发脾气。

如果有人说我看得出你很不安”或我只想让你知道此刻你很愤怒”,

我们的回应恐怕也会针锋相对:你说对了,我就是这样!”

要想忠实地反映出孩子的感受,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自负感和焦虑感保持警觉。

否则,我们不但无法让孩子获得自己的体验与彻底的接纳,还会不自觉地变得居高临下或是对他们横加评判。

结果,他们就会同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割裂开来。

换句话说,当我们对孩子作出映射式的评语时,要注意自己的立场和对他们的影响。

当孩子体验着自己的生活时,我们到底是同他们携手共进,

还是不自觉地将自己同他们的经验割裂开来,继而妨碍他们切实地体验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语言往往就变得毫无必要了,因为它只能隔离孩子同自身的情感联系。

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调整好状态,贴近孩子。

要想做到与孩子心灵相伴,我们只需做一个见证人——见证孩子的种种经历,

允许他们置身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当中,而不必暗示他们摆脱眼前的状态。

不必揣摩孩子的心理,只要放手”即可。

放手”加上见证”,孩子就能够学会自我反省与观照,而无需依赖父母了。

(注:本文摘自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插画:Cradodel)

微信公众号:ZJ_zhe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