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少年自杀行为背后的诉求:青春期叛逆,在向父母表达怎样的渴求?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脱离对父母等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但是,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他们心中,孩子就是永远不懂事的小孩,他们的时时刻刻为孩子的一切事情操心。于是,哪怕孩子都20岁了,他们还像对待一个两岁孩子那样对待他。

尽管,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似乎只能令孩子变得越来越糟糕,但他们仍然无法放下自己那密不透风的爱”的风格。

究其根本,因为这种爱的背后,其实有一种焦虑:一些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规律。

然而,违逆生命的自然成长规律,是必然会受到教训的。

就在几个月之前,当地发生了一起青少年跳楼自杀的事件,起因是临近中考的孩子在周末时候多玩了一会儿游戏,本来这不算什么事儿,但他妈妈的强行管制和喋喋不休的斥责声令事态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孩子用纵身一跃的方式表达了反抗和决绝。

看了网络上对此事的一些评价,大多是站在父母道德正确立场上,将问题更多地归结为青春期少年的乖戾和叛逆、以及抗挫折能力太差。

那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乖戾行为的出现?青少年叛逆的背后又是在表达怎样的诉求?

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那青涩的青春期,那个时期,是否也会时不时地滋生莫名的感伤?

其实这种感伤,是由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因为,青春期处于一个不断丧失的阶段,而丧失会很容易令人情绪低沉。

根据精神分析学,抑郁情绪皆来自丧失”,我们内心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恋,当一段真心投入的情感终结时,当事人必然会产生抑郁伤感的情绪,而且,投入越多的那个人,伤感的程度也会越重,因为他投入的越多,也就意味着丧失”越多。

而众所周知,治疗失恋最好的办法就是新欢,因为新欢也就意味着焕发新的积极的心理内容和情绪,以弥补和平衡缺失的遗憾。

言归正传,那青春期面临的丧失”是什么呢?

青少年会面临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

在这对矛盾中,如果后者的力量胜过前者,那么,尽管还是会时不时地感到忧伤,但整体上仍然会感到乐观和自信;反之,如果新内容生发不出来,旧内容又处于不断地冲突和内耗中,能量得不到补给,就很容易陷入丧失”的抑郁情绪中。

因此,父母们应对孩子青春期的合理做法是,不应该再施以严格的管控,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舒展和探索空间,鼓励孩子走向独立和未来。

然而我国沿袭几千年的孝道”文化,恰恰就是阻碍孩子走向独立的一大障碍。因为孝道之于孩子,就是要听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无法遵从成长的客观规律,自由个性和舒展空间会受到父母、老师等权威的挤压。

被挤压的不适,会令人本能地想要做出反抗,这种反抗,在孝道文化中,很容易就被解读成了叛逆”。

事实上,这种叛逆”,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努力成为他自己。但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的努力不会被看见,不但不会被看见,还会被打压,而且还是以爱他、为他好”的名义进行打压。

比如,一个学生受到了老师的不公平的对待,满心的委屈和痛苦,回到家向父母诉说,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会是:你肯定是表现不好、或是做了什么违纪的事情,老师这么做是在教育你、为你好。

于是,他发现自己的痛苦不会被看到,他的感受没有人能理解。

而对一个孩子而言,最无助的就是,他最为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人纷纷漠视或否定: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是被激起更强烈的叛逆;要么是陷入抑郁。

所以,身为父母,为了孩子的身心更加健康,当孩子处于消极情绪时,不要想当然地去指责孩子,而是要站到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心声,去理解他的感受,了解他内心的真实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那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成功搞定孩子的青春躁动和逆反,避免青春期成为亲子关系危机期”呢?

1、 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每个人都渴望被真正地理解和接纳。父母们要懂得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很正常的,这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伤感、多疑、迷茫。他们会开始喜欢独处,把自己封闭起来,反思一些事情,也变得不那么友善。在他们奔向青春的大道上,有时还会突然来个急转弯或者急刹车,常常令父母措手不及。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的这些表现,就去指责他,或想当然地对孩子进行消极定义”,并据此来评判孩子的品行。这些不合理的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地感受到不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加忧郁、更加叛逆。

其实,正确的应对方式很简单,那就是顺应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并给予适当的自由空间,就像放风筝一样,学会适当地放手。这样,孩子的叛逆心理自然就会得到很大地缓解,否则,很容易导致更强烈的反抗。

2、 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说,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发展出向外的动力,即想家庭以外的广阔天地主动探索的倾向。

一般来说,这是孩子的自然发展方向,如果让孩子自然发展,他会顺利地走到这一步,青春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很明显表征的探索和发展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什么都想尝试,而且心理变化比较剧烈,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样子,父母不必过度解读孩子偶尔呈现出的一些异常表现,设置合理的底线即可。

平日里多关注孩子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脆弱敏感,家长需要给孩子更细心的关怀,要经常跟他们交流,并且尊重他们的观点。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我们的表达口气,不要命令式,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比较躁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亲子危机。

同时,也要向孩子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我们愿意倾听和帮助你们,但是,最终的决定权留给你自己,你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允许孩子独立的同时,依然与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才青春期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3、 转变习惯心理

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变化,为人父母,教育方式、教育心态要随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变化去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懂得变通和改变,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育儿理念,顺应孩子的变化。

青春期之前,一般来说,孩子对父母普遍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依赖父母,具体表现就是会很听话。但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孩子慢慢变得强大,他们会意识到,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

这种心理转变,会让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在孩子的眼中不再是无所不能,对父母也不再会言听计从,父母要能客观看待这种转变,并且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听话、顺从”作为优点来看,相反,父母应该时常自我察觉,控制自身的分离焦虑”,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帮助他走向独立的世界。

我们生而为人,每个人都会孤独,而打破孤独的唯一方式是,能与其他人或事物构建真切的链接。而情感链接,就是最真切的链接之一。

但我们国人向来是以含蓄内敛自居,羞于表达感情。这在亲子关系中,就表现为父母不能与孩子进行顺畅的情感交流,而只能进行语言层面的交流。

又因为父母的力量远胜于孩子,于是语言层面的交流,就很容易以变成父母发号施令,孩子遵从要求,这就是听话。

而如果彼此间能建立起深刻的情感链接,父母就会发现,其实听话与否并不重要。因为父母内心会由衷地感到:不论你是否听话,我都能感觉到和你在一起,我就会很心安,而且,我也会鼓励你去追逐梦想,因为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能感觉到你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