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妈妈们说,在有了孩子之后,她有了更强的自我成长的需求。
在我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课堂上,95%以上都是女性,85%以上已经做了母亲.
确实如此,孩子的内心是最纯净透明的,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曾经的伤痕,黑暗的角落,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者曾奇峰说,对一个人最高的奖励不是金钱,也不是桂冠,最高的奖励是:给他或他一面镜子,让他或她看看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对于我来说更是,有了孩子之后,简直太容易呼出那些不愉快的自己的童年体验。
看到一句话,深中我心,说所有的妈妈都是带着两个孩子负重前行:
一个孩子是眼前的娃;
一个孩子是过去的自己。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的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说的就是我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重复某一类型的经历。
图片来源网络
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这种重复,也称作原生家庭轮回的链条。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它是命运。
强迫性重复的特点和要害就是不自觉”,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但是我们却受它们的束缚。
02.
图片来源网络
昨晚我在小区楼下的花园绕圈跑步,儿子骑着滑板车一路跟着我。
在一个点看到有几个人在围观,是只流浪猫在吃猫粮,我就呼啸跑着而过了,没注意到儿子停下来也一起观看。
在我跑出去有10米远,他发现了,就生气的喊,妈妈你怎么不等我?
说时迟那时快,在我刚听到他这句话音落,他就摔倒在地,哇哇的哭起来了。
当时我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是:也就10米远,慌的个啥啊,肯定是因为慌着追我,腿没站稳,所以摔倒了,这孩子怎么一点定力都没有,这样的人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啊”
这感觉是在我头脑中第一时间冒出来的,但是这时我还是带着不情愿走回到了他面前。
看着他满脸泪光,一直摸着胳膊肘喊疼。我强忍着生气的表情,抱了他一下。
因为我脑子里被那些话填满,就是怪他自己不小心,所以想不出更多的安慰的话,于是我还是带着教训的语气对他传达了我的想法:以后无论你前面是谁,你都不要以为忙着追赶而乱了自己的步伐,你骑车这么久都没有摔倒,为什么今天会摔倒啊?就是因为你慌不择路”
越说我越激动了。
甚至家乡话别跟个慌毛星似的”已经到我嘴边了。
这句话我太熟悉了,所以在这里的时候我立马停住了,那是我妈妈的话。
我和她已经10多年没生活一起了,可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的反应竟然跟她一样。
我继续跑步,留下儿子跟小伙伴在一起玩,一路上心理像被什么堵着一样的难受。
03.
图片来源网络
在我小时候,从小学开始,我就很怕迟到,也很怕被同行的小伙伴等我,如果有小朋友等我,我就吃饭飞快。
而且好胜心强的我,也怕落在别人后面,做事情求快,看上去慌慌张张的样子。
我妈看到了,就会一脸愤怒加嫌弃的说,你这个妮子就是没主见,成天慌慌张张的像个慌毛星.
于是我也套用了这种说话,如果是因为慌张,就是你不对,造成的任何后果都是你自己该承担的,不值得同情的。
其实,慌张是大人也会有的,当你赶着一个约会,或者不甘落后要穷追猛打的时候,不抢时间干不成啊,能慌张其实恰恰是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表现。
所以除去我脑子里的各种剧情,我的心情也豁然开朗了,我不能用这种苛责的态度去对待这种表现,把这当做是他的罪过一样。
于是,我停下来,语气温柔的问儿子,还疼不疼,抱抱他,陪他一起玩。
04.
图片来源网络
在儿子1岁半的时候,我刚接他到身边,但是我很怕带他下去玩,尤其是看到下面满满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大人小孩欢快的嬉闹,我觉得我好像心理承受不了。
有天,我还是鼓起勇气锻炼自己,带他下去找小朋友玩,他抱着一个皮球,刚到下面,一个跟他同龄的小女孩过来,抢他的皮球,那个女孩的妈妈提议,让他们自己抢,看谁能抢的过。
我也傻傻的看着,儿子可能是觉得那是他的东西,却被抢,恼羞成怒,索性不抢了,大哭起来。
我当时心里泛起的声音是:怎么这么没用,连一个小女孩都抢不过。
至此后,我几乎不单独带他下去玩,因为我觉得我解决不了可能发生的各种纠纷。
这些反应就像刻在自己的骨子里,争不过的时候嫌弃他没本事,他抢赢了,我会觉得不好意思,这么不懂分享,开始心理对别人内疚。
这样矛盾纠结的心情之后,做母亲的本能使我想靠近他,但是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能力又使我退却,在小朋友身上这样争抢东西的事情无处不在。
我意识到急需要改善自己,朋友给我推荐了心理学。学习后,我发现儿子抢皮球的事情其实很好解决,我可以理直气壮的跟那个妈妈说:不,这是我儿子的皮球,如果他不想给,就不需要给,不需要有任何内疚。
但是这件事情,对儿子的影响好像还没过去,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下去玩都不要拿他的任何玩具,说万一别人要抢怎么办?
我就会一遍一遍跟他强调,如果是你的东西,你是可以自己做主要不要分享给别人玩,如果你不想,你是可以拒绝的。说起来容易,但真要当面拒绝起来,真的很难,因为我对抢赢别人会有天然的内疚感。
图片来源网络
前两天的晚上,要下楼骑滑板车,正要出家门,邻居的小女孩抢先拿着滑板不撒手。
因为平常总一起玩,家里大人关系也很好,这时候我的最初反应又是为了保持和睦的样子,还劝儿子,要不你这次就不要玩了吧,怕儿子玩别的小朋友没的玩,会让别的小朋友不开心。但是儿子坚持是他的车,他要自己玩,而且一定要玩。
僵持了很久,最后,还是明事理的女孩的爸爸出来调解,对女孩说,这是哥哥的,你不能抢,儿子见势赶紧抢了就走。
但是我心里仍然有点不好意思在作怪,尽管我对女孩的妈妈看着她女儿抢别人的东西不赞同,但是为了保持长期的和好,我仍然没敢表态,甚至想着就让儿子让出去吧,别人开心,我就心安的架势。
图片来源网络
我妈妈总希望我能出类拔萃样样长脸,但是她从来不尊重我的意见,在她的和平的面具下,为了彰显她的大方,强迫我做出各种退让,我其实已经没有争取的能力了,但是面对自己的需求,又有相争的念头,每次都在要而不得的矛盾中挣扎。
这种自相矛盾折磨人的信念,任意发芽,面积巨大,无处不在,随时提取,容不得自己思考。
所以,如果我没有开始学习,不断觉察,那儿子就会是下一个我,或者和人交往的恐惧和矛盾中,赢了不好意思,输了心有不甘,想想还真是挺可怕的。
接下来,我就接着肯定了他的行为,你刚刚做的很对,是你的东西,你是要坚持抢回来的。
这其实也是给过去的自己说:你不需要矛盾了,你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你值得被支持,被重视,你可以赢的心安理得。
05.
图片来源网络
曾经有一个提问:什么可以促使一个人改变?”
有人回答是爱,有人回答是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在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中,有一个选项一直高居前列,那就是:孩子。
孩子是我们切断强迫性重复的重要机会。
任何一人,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有什么痛苦的或失败的精力,只要他打败了曾经控制了他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或者说命运的力量,那他的未来也会是一部讲述英雄的故事的史诗。
--------曾奇峰
我就这样,被儿子帮助着照见自己,不断重新塑造着全新的自己,刷新自己的情感,认知,使我散发着爱的力量。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有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因为有了孩子,有机会参与他的童年,让过去的自己和他一同成长,我觉得充满了能量。
孩子能发出照亮未来生活的光束,温暖我超越命运的荆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