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伊能静在微博上发了段自己陪伴儿女的生活感慨,已经17岁的小王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周末更多时间是和朋友在一起。只有还是小小孩的米粒,尚还能陪在妈妈身边。
伊能静感慨道,自己已经牵不住儿子的手了,他长着羽翼,表情倔强,正要飞走”。
睿智的老母亲,在孩子羽翼渐丰时,懂得送上深深祝福,就像伊能静一样。
虽然内心终有不舍,但学会和孩子分离,终究是为人父母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婴儿降生,从温暖舒适的母体内艰难挤过狭窄的生命通道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了第一次的分离;
从降生到婴儿一岁,这个时候的母亲对他有求必应,让他觉得和母亲依然是一体的、共同步反应的;一岁之后学会走路,对母亲的依赖就会逐渐减少,开始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两三岁左右孩子开始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要自主去去做很多事,父母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去尝试很多事情,而不是束手束脚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
孩子上学之后,更是远离了父母的范围,开始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这样,孩子的成长,就是带着父母的爱,慢慢和父母分离的过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心理分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一生幸福和成就。
孩子的心理发展状态如果只是停留在与父母融合性的关系中,他们自身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受限,这也就是现今社会里那些妈宝男”和妈宝女”的产生原因,严重者还会在人格上形成障碍。
一个与家庭成功分离的孩子,他才会渐渐形成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内心和谐,拥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充分发展自我潜能的力量,独立自立且有创造力,懂得享受生活。
2
不懂分离,以爱为名的控制给孩子带来太大压力感
从心理学上讲,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地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
然而,无论现实生活中,还是影视剧中,很多父母和孩子拒绝分离。
不懂得分离的两代人黏在一起,父母干涉子女的空间,子女在没有自我中苦苦挣扎,两代人都不能很好地生活。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欢喜》中,不舍得和孩子分离的妈妈宋倩,甚至觉得女儿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肚子,觉得女儿的梦想应该和自己一模一样。
这种连体婴式亲子关系”,往往会让孩子感到窒息,也是亲子关系疏离的起点。
孩子内心大多都会萌生一个疑问: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他们究竟爱我吗?
其实,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情况下需要以对生活的建构和掌控来获取价值感和安全感。
但是有些父母,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本身就有着各种难以解决的焦虑与困扰,价值感和安全感缺失,但是面对孩子时,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对其进行控制”。
正是这些以爱之名实施的控制”成功地绕过了父母的防御机制,让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获取价值感和安全感。这种内在欲望正是他们控制孩子的深层动机。
被这样过度关爱的孩子通常面对人际关系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就像前段时间在某综艺节目中备受关注的演员朱雨辰和他控制欲超级强的妈妈。
朱妈妈就是典型的无法和孩子分离的母亲。朱雨辰上大学时,她怕儿子吃不好睡不好,跟着一起到了北京照顾他。
儿子毕业后去剧组演戏,她也必须拎着锅碗瓢盆跟着儿子进剧组,每天给他做饭洗衣。还很骄傲的说,无论他走到哪里,我都要给他一个有家的味道的厨房。”
哪怕朱雨辰已经有了很好的独自生活的能力,但是在她心中儿子还是没了她不行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儿子实行着以爱之名的控制。
父母以爱之名实施的控制变得像一张看不见的网那样,禁锢着他们的行动,让他们感到痛苦和委屈。
日复一日里,长期和父母黏”在一起的孩子,已经内化了父母的评判标准,无法接纳自己真实的情绪与感受。他们会更加自卑、无力,对他人渐渐变得更加回避和不信任。
3
利用分离时机,温柔地和孩子分离
动物世界里,孩子们成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自己的父母赶出温暖的窝,独立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谋求生存。
在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短片《鹬》中,将这份以分离为目的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短片中,一只蠢萌的幼矶鹬(一种海鸟)饥饿的时候,一开始只知道张开嘴等着妈妈喂食,但是妈妈没有让它心安理得地享受饭来张口的安逸,而是把它撵到沙滩上觅食。
这部时长只有6分钟的短片,网评高达9.3分,最终获得第44届安妮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和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很多网友看到这部作品后,纷纷评论,虽然讲的是鸟的世界,暗喻的却是人类社会。对于孩子来说,有一种爱叫手放开,即使做父母的有万般不舍,也必须让他们学会独立。
作为父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分离时机,理性面对——
①分清现实分离与心理分离
0-1岁的婴儿阶段,是孩子与母亲建立信任关系的时期。父母全力以赴的陪伴和喂养照顾,可以令孩子获得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感。
1-4岁阶段,成长起来的孩子开始慢慢具有自己的想法,自控能力发展,家长们也应当注意心理分离的开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而且家长要能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当然,这种分离是心理上的,不是现实中分开的距离。
②顺应分离的成长需要
孩子在4-6岁时,性别意识即开始萌芽,他们开始寻找自己在家庭的角色位置,从父母身上学习跟他人分享爱的能力。
在这一年龄段,和孩子分床而睡是孩子成长需要的分离重要一步。
在孩子6岁以前建立起成功健康的分离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后,也会面临和父母现实中的分离,虽然父母心里多少会有不舍得,但这却是孩子在不断探索里,慢慢学会和外界相处的必经之路。
孩子总会有长大的一天,我们必须要慢慢学着放手。
③分离和爱相辅相成
很多父母在孩子越来越大,慢慢分离后,会感觉失落、焦虑和担忧,但这是为人父母必须承担的代价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但也就意味着和孩子的分离。”
作为父母,我们要懂得,分离和爱是相辅相成的,拒绝爱和亲密的关系对双方的伤害当然也是巨大的,而成熟的分离,是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对方,你是你,我是我,这样关系中的两个人才能发展出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有远见的父母,当牵”不住孩子的手时,懂得放他们勇敢自己飞,祝福孩子勇敢地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不使孩子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成年窒息。
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控制,不入侵,有亲密更有分离的亲子关系,才是对孩子和自己最好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