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岁多的宝宝迷上了《小猪佩奇》。每当孩子看到蜘蛛、蜗牛的画面出现时,就大喊:不看,不看......"
一开始,我特别不以为然。以为只是孩子太小,见过的东西太少,才会导致孩子对见到一些外形丑陋的动物,产生恐惧感。
但是,时间久了,孩子每次见到那几个画面,就会慌里慌张的,甚至手脚乱抖动,我开始意识到孩子眼中的恐惧,已经有些严重了。
像我一样,遇到孩子恐惧某件事情的家长并不少。 但是,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因为一点小小的事情,而紧张不已的时候,就会责骂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那真是的孩子没出息吗?还是家长根本不理解孩子?
恐惧,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偶尔的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持续的害怕,超过了一定的时间,比如三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或者对很普通的事物,产生恐惧的心理,这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那孩子为什么恐惧呢?
1.恐惧,是人的一种原始情绪
科学家认为,灵长动物和哺乳动物,甚至无脊椎动物,在表达恐惧时,有着惊人的一致。这说明,恐惧是动物的一种本能。
但是,对于高级动物人类来说,又受到了文化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习得”的恐惧。
形成习得”恐惧的因素:
文化:
有些鬼故事,通过语言,把场面和情节描绘的让人心生敬畏,产生恐惧。孩子在学习的知识储备不全面的情况下,没有无神论的概念,他就会受到情绪的干扰,产生恐惧感。这就是被动习得”的恐惧。
过去的经历:
如果孩子在以前,被狗咬过,就会导致孩子一见到狗就害怕。过去的疼痛经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停留,让孩子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会对类似出现的动物,也会产生恐惧心理。
受周围人的影响:
孩子和他在一起的小伙伴玩,小伙伴如果向他描述,蛇有多可怕。孩子也会产生畏惧心理,以后再见到蛇就会恐惧不已。
有些孩子的家长,由于自身对于一些动物的厌恶,会从语言或者动作上,把这些厌恶感灌输给孩子。孩子也会从家长的行为中受到暗示,对这些动物产生恐惧。
家长的吓唬”
当孩子吵闹不听话时,家长经常会告诉孩子,让他产生恐惧的事情,来达到让孩子安静听话的目的。这样,也在孩子的心里对某种事情产生恐惧。比如:有些孩子对医院特别恐惧。这是因为家长会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抱你去医院打针。”可能在孩子心里,没有对打针产生恐惧。但是,在家长经常的吓唬”下,孩子开始对这件事产生恐惧。
孩子社交”太少
有些家长,处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不让孩子玩脏东西”,比如沙子等等,这样,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就表现出胆小、怕事,和其他人接触时,会产生恐惧心理。
2.孩子恐惧的外在体现在什么地方?
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
在1~3岁的孩子身上表现更加明显。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有限,面临陌生环境的时候,缺乏安全感,而产生恐惧。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家长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当孩子看到父母关系好,父母和邻里和睦相处的时候,他会从内心用一种温暖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环境和陌生人。当孩子有了轻松融入周围环境的快乐感觉时候,也就不再那么胆小了。
怕不熟悉的物品
孩子从视觉角度上,对某件不熟悉的物品产生恐惧。妈妈要给孩子及时解释,这个东西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要及时带孩子远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的认知水平足够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摆脱这种恐惧。
怕小动物
孩子对动物的好感或者厌恶,容易受到大人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表现出对某种动物的恐惧,孩子就会同样表现出应有的恐惧。因此,大人心里的翻江倒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如果孩子对于某种动物,已经表现出恐惧心理,就不要让孩子强行和这种小动物待在一起。但是,也不要告诉孩子:不怕,不怕,我们不怕它!”而是,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大人在孩子的恐惧面前,表现的无所谓,孩子也会淡化这种恐惧。
怕社交
孩子如果出现异于其他孩子的表现,如胆怯、怕生等问题时,就需要家长引起重视了。引起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怕他受到伤害,而跟其他孩子接触太少等。
当孩子出现了社交恐惧的时候,首要的选择,就是鼓励孩子多进行交往。给孩子尝试接触其他孩子的机会,慢慢地才能改掉孩子内心的恐惧心理。当然,妈妈要在旁边看护。胆小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容易因为一点不适感,就产生退缩,可能会让这种恐惧心理更加严重。妈妈要及时地帮助孩子,处理掉这种不适感,让孩子继续进行。
3.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同情和理解孩子
人在小时候,都会有过恐惧的经历,包括家长自己。所以,在孩子产生恐惧心理这件事情上,家长要同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告诉他,任何人都有过恐惧心理,包括父母。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父母相似的感受,会降低孩子内心对恐惧的紧张、焦虑的心情。
孩子是最喜欢听故事的,家长可以将自己小时候的克服恐惧经历,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这样,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长在对待恐惧这件事上,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是理解自己感受的。故事的情节和经历,也必然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作用,他也从内心愿意去效仿,从而帮助他战胜这种心理上的困难。
不要批评孩子是胆小鬼”
当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时候,这时候最需要妈妈的安慰和鼓励。但是,有的妈妈却埋怨孩子怎么这么点儿胆子”,甚至数落孩子怂包”,没出息”等等,是非常不正确的。任何情况下,只要孩子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妈妈的帮助。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总是给孩子一些负面的评价,孩子就会错误的定位和认识自己,从而往负面的方向发展。比如孩子原来并不胆小,只是偶尔表现出胆小,妈妈评价孩子是胆小鬼”,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个胆小的人,从而见到什么都害怕。
妈妈应该鼓励孩子把恐惧说出来。孩子讲述自己恐惧事实的过程,也是一个释放恐惧情绪的过程。当孩子把一切讲出来以后,发现原本让他恐惧的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害怕,心理上焦虑的情绪,也就开始舒缓了。
鼓励孩子多去尝试
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新的事物。这样,孩子对于新的环境和事物就缺乏最起码的辨识和判断,产生恐惧心理。孩子生来就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它能够自己判断是否危险、自己能否承担的能力。家长越是保护孩子,越是阻断了孩子的这种能力的发展,甚至让孩子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
家长如果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孩子尝试多了,眼界宽了,见识多了,对周围的了解也就越多,再见到新鲜事物或者陌生的环境时,就不再产生恐惧的心理了。
耐心解释
如果孩子因为不熟悉某件玩具或者家庭用品而产生恐惧心理,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给孩子解释。比如一些电动玩具,在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认知水平的时候,会对碰到某些按钮,玩具突然动起来或者发出某些声响,而恐惧不已。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怎么用,如何让玩具停止或者发出声音等。
如果孩子害怕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果发生以后,如何应对,从而消除孩子过多的顾虑和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避免孩子因为恐惧,而产生逃避的心理,要多鼓励孩子勇敢的去面对。
系统脱敏”疗法
很多恐惧,实际上是后天的习得”恐惧。比如孩子怕狗,恰恰是因为妈妈狗,过多的在孩子面前表露了恐惧心理和情绪,给孩子心理上产生狗很可怕”的暗示。这种习得”的恐惧,也同样可以通过习得的方式消除。
首先,给孩子看引起他恐惧的动物图片,如果孩子可以接受。然后,让孩子远远地观察。如果孩子也能接受。再让孩子近距离的接触,抚摸动物,直到孩子完全摆脱了恐惧为止。
结语: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恐惧心理,谁也不例外。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背后原因,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帮助孩子逐渐克服恐惧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到理解孩子、懂孩子,不要批评或者责备孩子的恐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