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别“逼”孩子造反


今天谈的这个话题我有深刻的体会。

前几天我读了《反脆弱》这本书,觉得书中说到的不少问题都触碰到了自己的短板:情绪管理不到位,界限感模糊,观点不成熟,对于原生家庭教育分析不深刻,教育子女没有先从自身寻找突破等等。我对于自我价值感”印象很深刻,也详细对照剖析了自己,并有强烈的愿望修改自己,以趋完善。放下书以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在克制,审视,我是否做到了呢?

在路上,Lucy嘴里哼着不知名的顺口溜,一套一套的,非常娴熟,并且乐在其中似的。我一下子怒火中烧,你什么时候学习这么上心就好了!……背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今天的古诗背过了吗?……你今天的计划完成多少了?……你什么时候能长点心……”

我好像停不下来似的,一个劲儿地数落起Lucy,对于她的期许,对照她的现状,那一刻我有点儿急火攻心。我边责备孩子,边在心里提醒自己:情绪,情绪,注意控制情绪!可是,越想克制,内心仿佛有另外一个自己在拼命推翻克制,嘴里的话不狠就不解气,说到痛心的地方恨不能停下车揍她一顿。Lucy被我骂得没了动静儿,我回头瞅着她耷拉个脑袋不禁也闭上了嘴。

我看的书呢?刚刚学到的道理怎么在这一刻就做不到呢?骂她管用吗?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完以后,一切还是照旧,或者更糟,孩子的心理可能更加低落了。

我们会轻易嫌弃孩子改变得慢,大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责备孩子为什么总是不改?

可是想一下自己,如果自己都没有做到,那就先从自己开始吧。原本定下暑假每天抽出时间来带女儿学习迷踪拳,结果忙碌一天以后,回到家只想沉沉地睡去,练拳的想法只在脑子里打个转儿就到梦里去了。最后,练拳改到了周末。我们总是轻易就原谅了自己的朝令夕改,而去苛责孩子要一言九鼎,这样真的不合理。

我于是反思自己,定计划不要想当然,要留出余地,人心向上,人性向下,总有偷懒的心,大人也一样,所以给孩子多一点理解。知错就改,率先做出榜样。这个周末如约陪女儿学习少林迷踪拳第一段的七式,先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开始践行。

学习和改变是个无时无刻不需要进行的功课,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坚持。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了去要求别人,而不愿意修缮自己。孩子是最弱小的,没有反驳的力量,等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自主意识,就开始据理力争了。也许这也是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一个原因。不管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是生活当中的矛盾,情商高的人总有办法去应对,而简单型的父母却往往束手无策,并且一直困惑。

任何事情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好不是一天好的,坏也不是一天坏的。好的言行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坚持去做,修行也许只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比如每天刷牙、洗脚、蹲五分钟马步,好好说话,不对孩子发火。坚持几天,几个月都比较简单,难的是一辈子都坚持这么做。德行高的人往往自律性都非常强,不用别人的督促,自己便会日日提醒自己,并坚持去做。长此以往,好的言行积累下去必然得到好的结果。

规诫自己:多听,多看,少说,多做。

对于孩子,如果把控不好自己的情绪,不如先学会闭嘴,用佛陀诵经的心去浇灌一棵小树,不要奢望她一天就能开花结果,尊重客观规律,这个维度里没有魔法,该开花的季节自然会有花香,不停地去做,才能有缘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