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读《大学》|古人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信”排第一 古代大学教育

上午在给小记者们做句读《大学》的实践活动中。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读《大学》|古人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信”排第一

著名教育家冯德全老先生观点是:教育孩子有规则感,我们先要说到做到。

如果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我才会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去要求孩子,如果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就要求孩子。比如,祥云要求孩子每天自由写作10分钟,相应的祥云也每天都在写,祥云每天要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去写作,要写近3000字。

要求孩子们每天读经典,背经典。首先祥云自己要背下来,然后我才会要求孩子去做。

古代大学教育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孩子和我们之间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机制。当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并且信服这个老师的时候,他才会毫无条件的努力学习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内容。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咋看来很简单。就是国家的领导要与国民相互信任,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强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信任也是我们自己强大的法宝。

读《大学》|古人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信”排第一信”这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确实很难的。

人言为信,一个人说话做事要讲究信,交朋友也要讲究信,曾子在三省吾身时就有一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连曾子都把它作为修身的一个重要信条。为什么说难呢,它不容易做到啊!因为人是自私的,他做每一件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得到什么利益。一旦说出去了,做的时候得不到预想的利益,或是短期之内看不到时,就会打退堂鼓,不做了,这就失信了。

读《大学》|古人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信”排第一

记得有一个倒卖古董的人,他说,我这一生就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骗人,二个件是被人骗,第三件事再去骗人。一件器物到手了,谁能说的清他的来龙去脉,要想好价钱卖出去,就得说的天花乱坠,给人说矇了,就卖出去了。这不是骗人吗?出去收古董去,哪有那么多真古董,收到假货,又能砸到手里,再给包装一下,高价钱再卖出去。就是被人骗和再骗人。骗人成了一种习惯。

读《大学》|古人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信”排第一

一个家庭中没有信任,家人互相猜忌,丈夫在单位加个班,妻子在家想又和谁去约会了去了。妻子操持家务,丈夫天天想,是不是把咱俩钱全给你娘家花了。你说这样猜忌没有信任的生活,这个家还能过得好吗?

同样,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只有群策群力,才能让企业做好,这就需要以信为基础。一个国家,国人都对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有信心,所出台的政策才能顺利执行。

一个信”字引发的思考

信被列入五常中的最后一个,说明这也是做人的最基础的信条。只有做好了这一点,其他四点才能做好。

在我看来,信分为内信和外信。内信就是自己信任自己。自己相信自己,这里也有两层含义。第一,自己做的事相信自己能做好。第二,自己不能欺骗自己。自己对自己说过的话,要努力去做。不能半途而废。有很多人,每天励志,写计划。可是写来写去,都成了书案上的摆设。而且还会找理由,今天这个事太多,明天那个约会的,没时间做。没时间做,那你写他干啥呢。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经历,还骗了自己。又是何苦呢?

读《大学》|古人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信”排第一

所以要做到内信,就是做一件事情,有始有终。孔子就说有始有卒者,其为圣乎!”你要是能做到做事有始有终,你就成圣了!一个人的成就都是血染的。有那个人不去耗费自己的心血能够成事的,就连小偷要想偷东西的时候不被人抓住,也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啊!不过现在社会能够踏踏实实去做事的人不多了!国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只有私利。

外信就是取得别人的信任。如果能做到内信了,做到外信也就不难了。人最难征服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心和习性。

用心做事,体悟信”的力量

五常之德,信是第一步。

在家里,不去猜忌家人,给家人充分的信任。

对自己,要给自己找一个自己能够长期坚持,并持续去做的事情养成生物钟习惯。

在外面,多听多看,少说多做。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事三思而后行,行必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