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字 | 本文共4800字,阅读约需7分钟声明 | 本文由魔斯妈妈育儿实录”原创,喜欢我,请点击关注”按钮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原生家庭”这个词近几年特别火。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都挺好》等都或明或暗的提到这个概念;时事热闻中亦会出现这样的话题,北大学生弑母案、山东辱母杀人案、张扣扣杀人案……每一个血腥的背后,人们总会追述他的原生家庭;明星也会蹭热点,董卿、秋瓷炫、高晓松、姜思达……集体追忆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的苦恼与困惑,自我救赎的过程仿佛是一部励志成长大片。

上一代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受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剖深,哪懂什么科学育儿,更不要提心理学。如果数落点父母的不是,那真的是一说一个准。没有哪个父母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一时间,每个人都会追忆过往,总结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仿佛那些所谓的伤害”用一辈子消化都无法释怀。

我不否认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自己也会有。当我成年以后,发现做事的态度、举止甚至说话的方式,都在不自觉地变成父母的翻版,我也会感到有些惶恐;当我发现教育孩子的时候,不用学不用教,本能反应就浮现出父母曾经对我的方式,我也会感到震惊。

可是,我还是想问: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那些所谓的痛苦与挣扎,真的会伴随我们一生,挥之不去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不停的寻找答案。但是我明白,潜意识里我是想跳脱这样的思维怪圈,寻找自己可以掌控的、独立的人格。

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只是很小一部分

当你翻阅专业的心理学教材,你会发现很少有专业的书籍里面会提到原生家庭这一概念。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主流的外文期刊数据库,都很少有研究原生家庭理论的专业文章。这与当下媒体热火朝天的讨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如果真要追述这一概念的雏形,那要说到精神分析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不愉快的经历。但事实上,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在今天都不被主流心理学家认可。

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迪

再细究一下,到底是谁发起了这个话题,并在广泛运用这个理论?是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心理学实践工作者们。这一类人,他们接触的往往是有心理创伤、障碍和痛苦的人群,因此在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上往往更加负面。心理学研究证明:创伤性经历的确会影响人格发展,如果创伤性经历发生在童年时的家庭中,那自然也会对人格造成伤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绝大多数把原生家庭理论”往自己身上套的人,童年的经历都没这么可怕。我们不会有一个严厉到天天把我们往死里整的父亲或者母亲。

2017年,一份针对21057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人格的总体遗传率在幼年时最高可接近80%,随后逐渐降低,到成人时期稳定于40%左右。而2015年一份超过100000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人格的遗传率约为40%。

研究的结果令人震惊。这说明,父母对子女最大的影响,是遗传基因。子女人格大约有40%是来自遗传。是的,有40%来自于父母,但是依然有60%来自于环境的影响。

这个环境的影响极其复杂。我们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朋友关系、师长关系、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等等,都影响着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有一门学科叫 社会心理学”,它主要讲人是如何在社会影响下成长发展的。所谓的社会因素不仅包含家庭,还包含学校、社会舆论、职场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人格总体遗传率可以从幼年的80%下降到成年的40%。

在原生家庭”理念泛滥的今天,父辈因此饱受社会的压力,子女的怨恨;子女也深陷其中,无法解脱,限制了自己突破与改变的能力。我并不想评判父辈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毕竟他们已逐渐老去,纠结于此也改变不了过往,没有意义。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能认清自己还能做什么。也许,当你意识到原生家庭给你造成的影响时,就已经是蜕变的开始了。用那60%的外力,努力摆脱人格的缺陷,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孩子是无辜的,不要拿原生家庭当借口继续对孩子犯错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和父母不愉快的经历,也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接纳的缺陷,原生家庭这一理论似乎为人们的缺陷找到了合适的解释。年少时期,我们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尚可以拿原生家庭的影响说事。可是人到中年,恋爱、结婚、生子,无数新鲜的信息轰炸过你的眼球和大脑,若我们还拿原生家庭说事,不思改变,那也许你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人到中年,我们就变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或许,我们都该为了孩子,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能摆脱原生家庭的缺陷。

1、不要忽视负面语言的杀伤力

中国自古讲究三纲五常,父为子纲。人们视家教甚严”为榜样,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这是原生家庭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治家方式。走到今天,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由民主,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出现了瓶颈。

有这样一个关于正面管教的小游戏:讲师说指令,大家照做。两组指令的意思其实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一组用正面的语言说请坐下”;一组用负面的语言说不要站着”!……

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到,不同的话语,带来的感受有什么样的不同。负面的语言,显得那么刺耳,人不由自主地焦虑、紧绷、防御。那我们想想平时是怎么跟孩子说话的?

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总是不听话!”,不要三心二意的,好好做作业!”……这样的话,到底是教育,还是发泄、还是挑刺?这带给孩子怎样的感受呢?

亨利·克劳德《他人的力量》一书告诉我们:好的连接关系,赞扬和批评的比例是6:1,而坏的连接关系,赞扬和批评的比例是1:3,以至更低。我们是否与孩子建立了好的连接基础呢?

所谓好的连接关系,并不是没有批评,而是批评要具有包容性、建设性,对事不对人。正确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要先冷静想一想,我现在所表达的,到底是出于爱,还是处于泄愤。

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2、父母争吵,非要争个对错,最受伤的是孩子

有人说,再恩爱的夫妻,一生中都有100次想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是的,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争吵。生活中每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因为争吵被无限放大,相互指责,甚至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对方原生家庭的指责。但是,我们一味追求对错的同时,是否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孩子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缺陷,一定会让孩子感到不安、遗憾。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这等于无意识中否定了孩子的一半,孩子自己也会产生自我否定或者是逆反式肯定,造成心理上的分裂。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孩子在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爸爸真懒、太不负责了,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乱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太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这孩子往往在长大以后会出现:懒惰、不负责、乱花钱、爱唠叨……。即便夫妻不明确说,只是内心否定另一半,孩子也会感知到。孩子无法实现和被排斥一方(爸爸或妈妈)的正常连接,势必会产生应激性的逆反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夫妻之间,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的原因。

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我们的上一代,大多性格内敛,不善表达。不妥善的表达,往往也是发生争吵的导火索。走到我们这一代,更有文化、更开明豁达的一代,为了孩子,我们要尽量避免家庭争吵,懂得认可、赞美另一半。

夫妻在结婚以前,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工作和社交环境,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则。所以,产生行为上或者观念上的分歧在所难免。当你说感受不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你身边,也许只是对方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当你感觉很生气的时候,并不代表对方要故意气你,也许只是他暂时还不明白你生气的原因在哪里。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然后对孩子尝试这样的表达:

孩子你真棒,和你爸爸一样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认真!”……

这不只是称赞孩子,同时也称赞了夫妻关系中的另一方。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建立与父母好的连接方式,才会更有归属感,也更有安全感,表现得越来越好。相互肯定,积极的心理暗示,也会改善夫妻关系,让夫妻之间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3、父母强大的自我意识会让孩子变得孤独、无力或冷漠

妈妈:他爸,最近孩子数学学得挺好的,给他报个奥数班吧,小升初考试很看重这个。

爸爸:不报,报那么多班有什么用?

”我小时候,什么辅导班也没上过,不也照样考上名牌大 学了吗?

你给他报那么多辅导课没有用。一个孩子能不能做好事情,关键看他有没有兴趣。

妈妈:那要不你给他辅导辅导吧。孩子真的挺喜欢数学的,老师也夸他数学思维比较好。

爸爸继续漫不经心地说:那我怎么没看见他来找我啊?他要是真想多学一点,可以主动过来找我。我追着他学,没有意义……”

妈妈推动爸爸无果,只好跟儿子说:那要不你以后多找爸爸请教一下吧。”儿子立马极其抵触地说:不要!他就是那个态度,只会用他那套老方法!”

……

这样的对话场景,最近就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我相信,这一幕很多家庭也发生过。听起来,爸爸说的都挺有道理。兴趣驱动是学习的关键。但是我很想问:有多少孩子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兴趣不需要引导的吗?孩子哪一方面学得好,正是需要父母关注,趁热打铁,合理引导、激发兴趣的时候。爸爸一句那他为什么不来找我”,怼得这位妈妈哑口无言。

孩子数学思维好,就一定能够有足够的觉悟、以坚韧不拔的态度,锲而不舍得精神,向您刨根问底吗? 我很想对这位爸爸说:你想要的可能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天上的一个文曲星,还得是特励志的那种。

孩子的反应似乎已经说明了问题,他对父亲的态度有抵触心理。但是就像上文说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期待与父母的连接。这样的抵触心理,实际上正是内心孤独的写照。想要获得理解和支持,却没有被给予。内心软弱的孩子会一直渴求被关注,而愈发没有力量感。内心强大的孩子,或许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慢慢变得冷漠。

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积极改变自己,给孩子打造更好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个分水岭。有些人因为原生家庭心怀怨恨,作茧自缚,为此搭上一生。但也有些人,不信天由命,凭借自己的努力,浴火重生,活出了想要的自己,也给孩子打造了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环境。相信每一位乐观、积极的父母都会选择后面一种。那就让我们一起摒弃自以为是”的认知,先学会走进孩子内心。

现在很多父母关注孩子,都过多的停留于学习成绩这个层面。学习好,一好遮百丑。但是太多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对原生家庭感到痛苦的人,很多恰恰来自于精英阶层、成功人士,曾经的学霸。仔细分析这背后的原因,有一个共性不容忽视:这类家庭都存在亲情缺失的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与父母的连接,但是很多时候却求之不可得。纵然是孩子极度聪明,极度自律,最后取得了所谓的成功,缺乏好的亲情连接会让他心中永远留有遗憾。所以我认为,建立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必须要先解决与孩子的亲情连接。

原生家庭之错”不是你对孩子继续犯错的理由

父母与孩子的相互认可、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是培养亲情的最好方式。这种亲情建立之后,再去培养孩子的人格,自然是水到渠成。因为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孩子一定能够正确看待父母的教导。哪怕是批评,只要说得对,接受度也会明显好很多。至于知识学习,拥有力量感、自信的孩子,你还会担心他没有学习的能力吗?

所以,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也为了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原生家庭中好的优良传统要传承。原生家庭中不好的习惯,我们要努力跳脱出来。浴火重生才是真英雄!

相信我们的努力与付出,终将有一天会成为一种福报,在孩子的身上得以体现!

别因你的自以为是”错过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儿子并没啥语言天赋,我为什么坚持陪伴儿子做英文阅读

#聪明孩子养成记# #原生家庭# @头条教育

我是魔斯妈妈,俩宝妈,热爱写作、热爱分享,喜欢历史、喜欢旅行。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从卖方研究写行研报告到创建魔斯英语品牌开设30多家校区,再到跟宝爸宝妈们一起探索育儿心得,我一直在跟随心的方向前行。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也欢迎交流任何有关育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