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从家到幼儿园,小朋友哭泣背后的故事

前言: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纪律。所以,在孩子入园之前,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认真的做准备,孩子入园后就不会感觉到过于恐惧和焦虑。

理解孩子的行为

孩子在入园期的行为会变得比较反常,我们理解了这些反常的行为就不会使自己心情不安。

慧慧在入园期是一个非常爱哭的孩子,哭的时候非常用力,长时间停不下来。有时候,哭的累了,还会去拿起卫生纸擦一下眼泪,自己拿起杯子喝一口水,然后走到老师身边拉起老师的手,指着门口,要老师带她出去。老师带她出去后,她又会指着别的方向要求老师带她去。老师带她走过去,她又会指着另外一个方向。每天都要这样转好几圈。

慧慧在家里哭时,有可能家里人会让她自己擦擦眼泪,喝口水,如果她这样做了,家人就会夸奖她。慧慧也认为哭是件不好的事情,不被大人喜欢。于是哭过之后为了让那个还不熟悉的成人满意,就自动地去擦擦眼泪喝喝水,做完这两件事之后,她认为成人应该对她满意了,于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回到自己家里。但她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如何找到自己的家,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感觉指着某个方向让老师带她去。走了几步以后,她发现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就又指另外一个方向。

理解了慧慧的行为目的后,我们就能够知道怎样帮助她了。当慧慧提出要求的时候,老师带着她一起去寻找,使她对老师产生安全感,从而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于是消除了无助感。由于对依抚老师 建立起安全感,慧慧会将这种安全感进一步扩散到新环境中的其它因素。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浩浩的。他已经不再哭了,但是却有一些莫明其妙的行为。他会无缘无故地踩别人的脚,然后仰起头来看着那个人,如果那人没有反应,就蹲下来用手撕人家的鞋子,一直到把鞋子脱下来,然后提着鞋子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藏起来。

理解了孩子的这些奇怪”行为,我们就不再迷茫。浩浩虽然不再哭闹,但他还没有真正适应幼儿园。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老师需要耐心的等待,在他向老师望去的时候,回以微笑。

浩浩用这样的方式,探索哪个老师是安全的。当他发现所有的老师都是安全的后,就不会这样做了。这个时期成人如果不理解孩子,以为这是一种怪异行为或一种坏习惯,感到紧张,或者试图去消除这种坏毛病,就会破坏孩子对安全感的建构。

倾听,是每个爱孩子家长的必修课

孩子经常有闹情绪、发脾气、大哭大闹、不合作不讲道理的时候,这时,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对。父母们常抱怨说:我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刚才还很好,突然就闹起别扭来了,怎么哄也不行。”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感到困惑、沮丧,感到抚养子女简直是件痛苦的事情。

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父母应当通过倾听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做父母的不但要保持态度可亲,还要耐着性子关注孩子,帮助他发泄不良情绪,这个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

友友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忙,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妈妈属于紧张型性格,下班回到家里,总是紧张地担心孩子零食吃多了,担心他不能按时睡觉,又给他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每晚奔波于各班之间。友友表现出对零食病态的爱好,每当有人在吃零食时,就会像梦游一样凑到人家面前盯着别人手中的零食。每次妈妈带着他参加聚会,都会因为食物的问题让妈妈感到非常尴尬。家人使用了许多满足零食、控制零食的方法都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像友友这种情况,除了在哭闹时对他进行倾听外,平常妈妈要跟他一起做游戏,找机会抚摸他的身体,使他快乐,将他搂到怀中平静地一起读书。每天安排一段专门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一时间段内,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要经常接电话,不要想着赶快结束这一活动去做自己的事。这也是倾听。有时孩子会选择那种你觉得最无聊的游戏要求和你一起玩,你可能要你学滑旱冰、玩电子游戏、或者往厨房的水池里倒水。他们会一遍遍地要求你做这样的事,你可能做到第三遍或第四遍的时候就厌烦不堪,试图劝说孩子放弃,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而倾听的原则是,你一定要忍着自己的厌烦去做每一件事,只到孩子放弃为止。孩子是通过让家长这样的事来试探家长对他的爱,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确定你是爱他的,并消除了被遗弃感。情感获得了满足,就不会出现专门做坏事、搞破坏、或拼命吃零食来寻找情感的行为。

我们所说的倾听并不像成人与成人那样,两个人坐下来,一个人平静地倾听另一个说话,而是要采取地一个有效的行为过程帮助孩子抚平内心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