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善用“先跟后带”技巧,避开《小欢喜》中的亲子关系雷区

善用先跟后带”技巧,避开《小欢喜》中的亲子关系雷区

作者 | 陈娟(无限的阿莱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传媒

最近《小欢喜》挺火的,我们不提坑娃能手小陶虹的控制欲,只从母女二人的对话中谈一谈改善人际关系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在不懂拒绝?这一条人际关系准则,明智父母都会教,孩子成长没烦恼”这篇文章中提到不懂拒绝的危害,成全了别人委屈了自己,帮助了别人害了自己。

善用先跟后带”技巧,避开《小欢喜》中的亲子关系雷区

要知道,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一定是人际关系高手)的人做人做事有分寸,非常懂得拒绝别人。学会拒绝人,是要切除人际毒瘤,去掉不良的人际关系,逐渐建立人际方面的自信。

但是,经常拒绝别人,对别人说不”可能带来的后果是,没人跟你玩。

所以,想成为人际高手,要把握关系的主动权,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和学习各种方法。

从《小欢喜》中任意摘一段,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对话。

善用先跟后带”技巧,避开《小欢喜》中的亲子关系雷区

是不是有种熟悉的味道?经常见之于家长孩子之间的对话。妈妈说话很直接,一点都不考虑女儿的感受,女儿也一样,跟妈妈硬杠,两把钢刀砍在一起的感觉。

也会看到,我觉得这玩具还挺好的,寓教于乐”,对孩子买玩具的认可,是对孩子的认可。

善用先跟后带”技巧,避开《小欢喜》中的亲子关系雷区

说明小陶虹情商并没有短路。

她在这段用到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大杀器”,先跟后带”,一招就让女儿降服。女儿刚开始很惊讶,总是否定自己的妈妈居然能这么善解人意的话来,接着很高兴,老妈终于理解我了!只是温情只有片刻,不管女儿同意不同意,小陶虹把乐高收了起来,女儿由晴转阴。

善用先跟后带”技巧,避开《小欢喜》中的亲子关系雷区

善用先跟后带”技巧,避开《小欢喜》中的亲子关系雷区

先跟后带”这么好用的人际方法,被小陶虹玩坏了!

有些家长和孩子有说有笑,孩子大事小事都愿意听,是因为家长特别有方法,先跟后带”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沟通方法。

所谓的先跟后带”,就是在我们与对方沟通的时候,先接受对方的观点或态度,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然后再带他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走出原本的框架。

如果妈妈们对孩子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必须干这个,必须干那个,与孩子的关系不好太正常不过了。当妈妈对孩子说完不”,再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不”这个词是个触发器,接下来被要求做的事情上升到意识层面,既然孩子已经意识到被拒绝了,那么他很难听进去接下来的话。

举个常见的例子,妈妈要如何回应孩子的要求呢?

如果你和孩子的对话是这样的:

孩子说,妈妈,和我玩一会嘛!

妈妈说,不行,我要打扫卫生,没空。

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当然,妈妈说的是客观事实,合情合理, 但是孩子的反应是,妈妈不愿陪我,不爱我。如果改变一下说法。

孩子:妈妈,和我玩一会嘛。

妈妈说,好啊,等我打扫完卫生,就和你一起玩。

这样的说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孩子得到肯定,觉得妈妈接纳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孩子会觉得我提出的要求得到重视,以后也会主动提要求,变得很有主见。如果妈妈一开始就回应说不”,长此以往,孩子经常被拒绝,后果可能是孩子没有思想和主见。

二是有一个时间限制,等妈妈打扫完卫生,这个等”字就让孩子学会等待,延迟满足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未来更有大发展,因为他们不会为短期利益所诱惑而关注长期,注重长期的人更有耐心,更能把控全局,这可是实打实的领导力。

我们在潜意识当中,自己只认可自己,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控制。”先跟后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对方在潜意识里接受自己,然后再引导对方做自己希望的事情。

那么如何跟”呢?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理解你!你太棒了!你真了不起!这些大词很笼统,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愿意听,但是,经常被夸的孩子飘飘然,过度自信。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些孩子意识到不对劲,觉得太虚假,因为跟”的不具体。比较好的能进入到潜意识,让人接受的跟”有三点:

一、跟对方的正面动机;

二、跟对方看问题的事角度;

三、跟对方的情绪感受。

举个例子,有个妈妈抱怨,前段时间放暑假,有天晚上我和孩子吵了一架,因为快12:00了,他还没回家,打他电话他还跟我生气,我一直不睡等他回来,回来之后我就骂了他。

可以和妈妈这样去沟通。

我想你跟他吵架是担心他吧?(跟正面动机)

哦,这孩子这样啊!如果换成我,可能也会这么做的。(跟对方角度)

遇到这种情况,你当时肯定很生气吧?(跟对方的感受)

跟”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带”,引导对方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带”的目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收集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二、引导对方把焦点放在寻找方法上,而不是执着于问题本身;

三、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怎么带”呢?继续举前面的例子。

我想你肯定很生气,是吧?跟那么你和他吵架是因为什么呢?(收集资料)

我想你肯定很生气,是吧?那么你希望问题怎么解决呢?(找方法)

我想你肯定很生气是吧?其实我曾经也这样,但是后来发现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麻烦了。(说服对方)

这些方法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多用,孩子越大,认知出现偏差,家长再用先跟后带”效果不会太好,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很难相信家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当看到孩子生气、失望或焦虑时,我们就要”跟,先肯定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当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不能随便说不,也是要先跟,给孩子同步的回应,然后再让孩子选择或者延迟满足。

再举个例子,《小欢喜》中这段怎么先跟”后带”呢?

善用先跟后带”技巧,避开《小欢喜》中的亲子关系雷区

英子想继续在天文馆当讲解员,近期要开一个讲座,但是妈妈不同意。

女儿说自己准备了两周,和很多人PK才拿到做讲座的资格,小陶虹不为所动,女儿又说,现在说不去就不去,让人家天文馆上哪儿找人去!表明了自己的担忧。小陶虹和很多妈妈一样,犯了这样的错误,她说,天文馆缺你一个还不转了!表情加上语气,坑娃绝配,然后是一厢情愿的猜测。

接下来两个人的对话就是使劲说服与对抗的过程。

可想而知,压制与委屈在两个人的心底不断膨胀,总有一天爆发。

所以,为避免沟通中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预防对抗的发生,或者消除于萌芽状态。然后,再看别人是什么想法,作出调整。如果你是小陶虹,女儿这么说,怎么先跟后带呢?

如果关系好的话,称为宝贝最好。

宝贝!你准备了那么长时间,还跟那么多人竞争才得到做讲座的资格,不能去真可惜呢!而且呢,说不去就不去,失信于人,这也不符合我家宝贝的性格,只不过现在呢,我们面临一个难题,就是高三时间这么紧张,如果你还按高二的时间去天文馆,恐怕会耽误你考上你喜欢的专业,我们想想办法怎么平衡呢?

这个时候,英子可能就不会这么对抗。

当两个人坐下来讨论如何平衡时间的时候,小陶虹再摆出去天文馆的优势和劣势,让英子自己选择,英子可能会考虑更多一些。

多一些方法,少一些对抗,这样的亲子关系更民主,更融洽。

有心的家长可以找到小陶虹与英子的对话,研究一下她们之间的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升级,学着用以上的先跟后带”方法和孩子沟通。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