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好友突然在群里发消息:家有刚上小学的男娃娃吗,有没有同款叛逆,不听家长话,做事拖拉,专注力不好……,交流一下家有男娃的教育经! 怎么觉得特别懂事听话的都是女娃娃,已经快被男娃娃整崩溃了。”
这一席话炸出无数平常沉默的群友,都是关注孩子教育的宝爸宝妈们,纷纷出来倒苦水:我家是女娃娃,每天拖到12点才睡觉,能在床上倒腾一个多小时……” 我家是不是假女儿,每天刷牙都是一场硬仗。鬼哭狼嚎还踹,我都想不管她的牙算了。看书人家都是一本本看,她一本翻两页就扔,是不是专注力有问题啊……”
说起孩子,每个父母仿佛都有吐不完的槽。孩子的一个小动作都能引起我们的焦虑,我们神经紧绷,注意力像雷达一样开启,孩子的每个动作都仿佛在放大镜下:洗手马马虎虎——那么多细菌吃进嘴里怎么办?吃饭挑食——营养不够怎么办?看书不专心——学习怎么搞得好;衣服穿得慢——以后上学怎么能不迟到;走路不好好走专挑有坑的——崴了脚怎么办?
每个家里有娃的,上述的心理历程肯定都很熟悉。但如果仔细看一下,会发现家长关注的全是消极的问题,产生的都是焦虑。
对焦虑的情绪,文章开头故事里的群友还是很有自知之明:我也知道要对孩子讲方法。也做时间表,也配合娃娃的节奏,但他总有很多条件讲,感觉肺都要气炸了!” 群里的其他家长纷纷表示同意,也都表示正面管教也努力看了。在现实面前,好像什么科学方法都没有用。”
作为家长,我们仿佛常常陷入一个怪圈,看了很多育儿知识,知道要鼓励孩子,沟通要讲方法,可一旦面对孩子做的事,往往还是情绪爆发,指责、抱怨和命令下意识的跑出来。好一点的,事后也会反省自己,可再次面对孩子的时候,就像开启默认循环一般,同样的事会再来一遍。

孩子犯错后暴跳易怒的家长
警惕这4种消极机制其实关注缺点和负面消息是我们的本能。对事情首先产生消极的关注是我们的祖先在危机四伏的荒野存活到现在的重要原因。这种产生消极关注的本能反应被称为消极机制。在《优势教养》这本书中,作者将消极机制分成了四种。
选择性关注
我们的大脑面对环境时接受的信息比能够处理的要多很多。一个人走在街上,路面、周围的房屋树木、天空的阴晴、路人的多少、他们的穿着、行为、身旁的交通、路过的店铺和里面售卖的物品、朝你伸过来的传单等等信息会在一瞬间涌来。这时大脑为了要完成必须的行为,只能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点来关注。代价是忽略掉其他信息。
关于选择关注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传球实验。实验参与者被要求看一个短视频:视频中有六人传球,其中三人穿白短袖,三人穿黑短袖。参与者需要记住穿白短袖的人一共传了多少次球。当视频放到30秒时,会有一个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出现并对着镜头拍打胸脯,一共停留九秒后走出画面。
这么显眼的大猩猩在视频中简直是不可忽视的吧?可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至少有50%的参与者没有看到这个大猩猩。他们太专心地数数,导致完全没有注意到还有大猩猩出现过。这个现象被称为非注意盲视”。
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非注意盲视。我们关注的是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行为,书包没收好啦,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啦,东西到处乱放等等。而孩子的优点全在我们的注意盲区里,没被看见。
前面抱怨儿子的妈妈就对儿子的优点完全无视。其实儿子善于沟通,做事讲究做到完美才愿意结束等;而她却只看见了儿子的拖拉和讲条件。

对孩子的真实状况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负面偏见
对偏见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有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很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当我们开始判断一件事物,首先会对它进行定义。而我们所依赖的标准是从经验得来。如此一来,所有的判断不可避免的带有偏见。或者说,完全的客观那是不可能的。
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只见过白天鹅,并深深地相信:只要是天鹅就是白色的。这个著名的偏见一直持续到第一只黑天鹅被发现。
当我们关注孩子时,会自发从我们已有的经验的去关注。一个经常捣乱的男孩,当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并出现纠纷,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这个男孩又捣什么乱了?不认真吃饭的孩子,只要表现出一点挑食的行为,我们的大脑就会报警:你又不好好吃饭了!
而这种偏见又会同时会被我们观察到的负面消息不断强化,让我们陷在偏见里出不来。孩子若是不爱干净,当衣服弄脏了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是孩子的错,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恰恰是孩子习惯性弄脏了衣物,我们的偏见则被再次肯定:你就是不爱干净啊。
最糟糕的是,偏见产生的时候,我们往往意识不到。

偏见就像蒙上了眼睛
投射效应
投射是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将自己身上的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可以是自己的缺点也可能是自己的优点。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却无法改变时,会造成自我认知的损伤。为了修复这种损伤,我们会下意思地将缺点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外部对象在我们的观察中也就具有了相同的弱点。而这能大大减轻自我的负面评价,从而得以修复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投射自身弱点的行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也直接导致了我们过高地评价自己,而忽视自己的缺点。
孩子是父母忠实的模仿者。当孩子下意识做出我们讨厌的行为时,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是从家长那儿学来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脾气很急躁的家长,当你的孩子满地打滚时,你对孩子行为的厌恶中很大部分来源于对自己坏脾气的厌恶。你面对孩子的坏脾气会比一般家长更容易愤怒,对孩子的指责更严厉。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刺激了你敏感的神经,对自己脾气的无能为力被你投射在了孩子的坏脾气上,从而把对自己的不容忍转化为对孩子的不容忍。
投射现象也会表现为投射我们的优势。当我们把自己具有的能力和特长投射到孩子身上,我们会下意识地希望他们在这方面同样拥有优势。这种过高的期望则会让家长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投射会让我们迁怒孩子
二元对立的思维
二元对立简单的说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我们得以用是与非,好与坏,非此即彼的清晰概念来判断事物。二元对立的思维简单高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二元对立不能完全的反应现实。例如,一个朋友的儿子做事很莽撞,总是把水杯里的水洒出来。但在照顾比他小两岁的妹妹时却无比细心。他能小心翼翼地把食物用小勺送到妹妹嘴里,并且一点都不洒出来。那这个孩子到底是粗心还细心,这里无法得出简单的结论。
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性不难认识。可我们却很容易陷入这样的陷阱中。我们的孩子是立体和多面的。可我们评价他们时,却往往用他是个调皮的家伙”;她很害羞”;他没有耐心”;她不喜欢数学”这样单一的句子。
而事实上,调皮的他在喜欢的课上异常专注,完全没有恶作剧。害羞的她在擅长的娃娃游戏里落落大方的展示她的故事。没有耐心的他把1000多块的玩具零件成功拼成了模型。不喜欢数学的她陪妈妈买东西时能准确算出要付多少钱。
非此即彼的判断习惯会遮蔽我们观察孩子的眼睛,让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孩子。

世界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打破消极机制,关注孩子的优势
了解了消极机制,我们发现它们顽固且不易察觉。是不是令人感到绝望?
我们不应该对自己太过苛求。首先,能认识到我们头脑里的消极机制,就代表我们能有意识地限制它,打破它。
我们需要做的很简单:慢下来,而后自省。我们对孩子说话时,稍微停顿一下,想一想我是不是在先入为主的评价,是不是只关注了他或她的某一个行为,我的期望是不是过高而不切实际?
一旦慢下来,我们会发现,及时调整我们的话语不是那么难的事。
我第一次打破消极机制时,是在孩子刷牙的问题上。我女儿非常不喜欢刷牙,曾经一度为了刷牙每天都要大哭一场。于是临近刷牙时,我都会变得很烦躁,期望女儿配合我,却又不相信她会老实刷牙。结果往往是我还没开始给女儿刷牙,她还没开始表示不情愿,我的情绪已经在压力的边缘随时等着爆发。
在了解了消极机制后的有一天我决定停下来,问自己:女儿有这么讨厌刷牙吗?其实偶尔她也还是很配合的。于是我决定抓住这一点,鼓励女儿,并用她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她牙齿干净了才不会坏掉。那是我第一次顺利得帮她刷完牙,而没有弄得满头大汗。
刷牙前我努力打破惯性思维,把假象的压力都抛开,和女儿好好沟通,结果发现给女儿刷牙遇到的困难大部分是我自己造成的。当然,这以后并不是每一次刷牙都那么顺利,女儿也并没有爱上刷牙。但自从我停下来,主动打破我自己的消极判断之后,刷牙的阻力前所未有的小,我也再不会为此极度焦虑。
打破消极机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但它能把你从只关注孩子的缺点中解放出来。
当你把孩子的优点当成太阳,孩子的缺点当成星星,当太阳出来时,星星就都隐去不见啦。

打破惯性思维,我们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