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每年9980元的家庭教育群,为何有人买单?背后是父母们满满的焦虑

文/夏天

最近,北大新生植竣的妈妈开办家庭教育收费群的事情,引起网友热议。

根据通知,加入这个社群,每年需付9980元。

消息一出,大家对植竣妈妈的做法议论纷纷。有人质疑,也有人支持。

我并不想评价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合理。在这件事背后,我看到的却是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焦虑不安的父母们。

这个社群缓解的便是父母们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焦虑。

每年9980元的家庭教育群,为何有人买单?背后是父母们满满的焦虑

父母们对孩子的养育焦虑已成普遍现象,这些年,连口号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时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现在直接是赢在结婚前”,找个好伴侣,给孩子的未来铺好路。

然而,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们会如此焦虑呢?

其实这源于大家拥有一些共有的认知:

好学校等于好前程,意味着未来有好工作,前程无忧,又有面子。对孩子未来不确定,尽量多做准备,多报班,技多不压身。通过与外界的比较,确定孩子在学校、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用孩子身上的不足或劣势与多个孩子的优点比较,比如和这个孩子比学习,和另一个孩子比弹钢琴,总认为孩子不如别人。线性思维,认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学就有更多可能。每年9980元的家庭教育群,为何有人买单?背后是父母们满满的焦虑

这样的焦虑,往往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过度控制,以防止孩子的成长偏离既定轨道。

最近热播的《小欢喜》中,英子想考南京大学,妈妈不同意;她想玩乐高积木,妈妈认为耽误学习。

总之,只要英子的做法偏离了妈妈设定的轨道,便会受到否定和阻止。而妈妈的做法实则是在焦虑的驱使下控制着孩子,总担心孩子不按照自己的预定路线走,就会失败。

抓住一切救命稻草,给孩子施压。

如报名各种培训班、让孩子不停做题。就参与植竣妈妈的付费群而言,不免有父母会用社群中学来的方法要求自己的孩子,倘若孩子做不到,便失望至极——为什么人家能做到,你就做不到?导致孩子又陷入了比较与控制中。

总之,焦虑使人疯狂。

每年9980元的家庭教育群,为何有人买单?背后是父母们满满的焦虑

既然如此,那就要放任孩子,遵从快乐教育,不去管了吗?当然并不是,这显然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所以,教育既不是对孩子的控制、与他人的比较,也不是不作为的大撒把,而是为孩子创造环境,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首先,要放下焦虑,做园丁式父母

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认为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补给和养分。”

也就是作为园丁式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稳定、安全,提供无限发展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而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常以木匠的眼光看待孩子,认为孩子要按照明确的模样和自己的期望去雕琢。

如果孩子偏离了轨道,父母便焦虑恐慌,拼命将孩子拉回到自己的预设轨道上。

然而,我们预设的轨道就是正确的吗?

前段时间,上海博学”流浪汉沈巍,引起大众关注。年少时,他喜好画画和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但父亲执意让他学审计,虽然他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了审计局,但并不开心。基于种种原因,最后不得不请长病假,过上了捡垃圾的生活。

沈巍的选择,肯定不是父亲所希望的,但却终于用这种方式做回了自己。

孩子未来什么样,并不是由我们安排的,或者说我们安排的,并非是孩子喜欢的。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更适合的养育环境,像园丁一样,呵护他们成长。

每年9980元的家庭教育群,为何有人买单?背后是父母们满满的焦虑

其次,父母具备成长型思维,影响孩子

父母们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将孩子和别人比较,只要比别人优秀就满足,比不过就焦虑。

当我们和别人比较的时候总有一个终点,超越过别人之后呢?

有的孩子为了维持优越地位,保持优秀,不让父母失望,而畏缩不前,不敢迎接新的挑战。

何谈进步?

而如果我们与过去的自己比较,便总有进步的余地,总可以更优秀一些,也会找到自身的位置和价值。

正如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说:成功不在于天赋或者外在资源,而在于好的思维模式。

她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未知的,通过个人努力和挑战未来,实现成功。

所以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是超越自己,开发潜能,而不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在人类过程中,孩子是通过向上一代的学习来成长的。也有研究表明:孩子会快速的从他人那里吸收信息。

那么,父母所起到的作用是自身拥有成长型思维,看中孩子自身的努力,而非与他人之间的比较,用这样的心态培养孩子,影响孩子,最终成为孩子自己的思维模型,用此处理问题,面对社会。

每年9980元的家庭教育群,为何有人买单?背后是父母们满满的焦虑

再次,父母要重视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当然,激发孩子自身的内在动力才是最重要的,让学习本身成为孩子要去做的事,而非父母要我做的事。

最近《中餐厅》受到很多人关注,其中负责过国宴的顶级厨师林述巍(林大厨)也由专业领域内的大拿走到大众面前。

节目中,我们只知道他做菜好,会英语,却不知道他还会画画,做文案,熟用文档软件。

其实,年少时,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林大厨15岁便辍学了。

在哥哥的帮助下,开始从事餐饮行业的工作,从最简单的为厨师准备调料开始。这是一份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和难度的工作,他却在这期间熟悉每种调料的特性,练就了做菜时精准使用各种调料的功力。

后来,他发现五星级酒店的总厨多是外国人,从而去研究为何如此,他发现这些总厨还要会写文案、外语,懂审美和艺术。

由此,他开始玩命的学习这些内容,常学习到深夜。逐渐成为历任多家五星级酒店的总厨,并成为了多次国际会议的主厨。

发现了吗?即便曾经的环境艰苦,但只要内心有一个愿望驱动着,便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人向前走,不断突破舒适区”,主动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

比起父母的催促,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才是最关键的。

每年9980元的家庭教育群,为何有人买单?背后是父母们满满的焦虑

正如《自主教养》这本书中所提到做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帮助支持他发展自主性,当他将来可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自己做决定去爱去恨,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享受,去成为他自己或属于他的人生。”

未来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替孩子走,与其为看不清的未来担忧,不如放开手,放下焦虑,打造孩子的底层软实力,为未来做准备。

(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我是夏天,分享儿童教养|亲子阅读|妈妈成长|个人养育经验相关内容,欢迎关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