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两个常见亲子关系误区,你遇到过吗?

最近在看心理治疗大师温尼科特的《游戏与现实》,其中第一章内容里刚好讲到了两个亲子关系里常见的误区,一个是关于足够好的妈妈,一个是关于与孩子分离。刚看完的我迫不及待的想分享给大家。

足够好的妈妈,到底要怎么做?


好多妈妈会纠结自己怎么做才是高质量的陪伴,会到处去搜罗如何陪孩子玩的的方法,去买各种益智玩具等等,但依旧会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


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婴儿来说,什么才是足够好的妈妈呢?请看下面我找出来的原文:

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不一定是婴儿自己的亲生母亲)会对婴儿的需要做出积极的适应,会伴随着婴儿能力的增长对适应不良进行弥补。随着婴儿容忍挫折的能力增强,足够好的母亲”主动的适应也会逐渐减少。实际上,对婴儿的成功照顾靠的是全心全意,而不是聪明和智力教化。


这段第一句话括号里的内容很重要,我大部分时间里和大家聊心理学意义上的母婴关系时,这个妈妈其实指的就是对婴儿来说心理意义上的妈妈,而不一定要是亲生母亲。这其实是告诉大家,即使是亲生母亲由于种种原因没办法和孩子在一起,只要这个孩子身边有一个具有妈妈心理功能的足够好的抚养人,对婴儿来说也是可以的。



而足够好的妈妈这个名词大家一定已经看过很多次了,同样意义的还有60分妈妈”,这个60分妈妈指的不是妈妈要故意去忽视那40分的照顾和回应,而是说,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妈妈会本能的提供给孩子尽可能的积极照顾和回应。

而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孩子的心理世界也逐渐变得更结实”一些,不再那么脆弱的时候,妈妈也会自然地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全方位照顾。


比如婴儿一定是需要妈妈喂食的,不论是母乳亲喂还是奶瓶,婴儿都没办法独自完成进食过程。但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不需要每一餐都要家长喂饭的,妈妈提供食物以后他们可以自己吃。

如果一个妈妈坚持孩子三岁了还要喂饭,那就是这个妈妈没办法做到适应孩子的成长。


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他的生理功能已经发育好了,能够自己拿起勺子把饭放进自己的嘴巴里,但是大人的做法会让他觉得自己其实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冲突的事情。

并且大人长期的过度照顾,会让孩子过久的处在自己无所不能的感受里。还是用喂饭来举例,喂得久了孩子会觉得这仿佛是有魔法的,我不用采取任何行动,饭就会在我需要的时候自动跑到我嘴里。


婴儿就是这样理解进食的,他们并不觉得是妈妈喂了自己,而是自己有魔法,能够召唤”来需要的食物,这个幻想对婴儿来说是有必要的,会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这个世界基本的安全感和自信。

但如果持续的时间太久,就会影响孩子对于现实世界的适应能力,可能和别的孩子相比,他会在社会化的过程里体验到加倍的挫折和愤怒。


高质量的陪伴其实是指: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去适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我想怎么照顾婴儿,我就去怎么照顾婴儿。

这一段话的最后一句也十分重要:对婴儿的成功照顾靠的是全心全意,而不是聪明和智力教化。大家都知道人类0~6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是黄金时期,但是这个黄金时期经常被理解为是开发智力、体能的关键期,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孩子在幼年其实不需要妈妈有多少知识储备,更不需要被开发智力,需要的是妈妈的全心全意的爱,没有心理健康打底,再高的智力也可能成为负担。

亲子间的分离


除了高质量的陪伴,还有一个经常会让大家困惑的问题就是:和孩子的分离。一般我们理解的分离就是指和孩子在物理距离上分开,比如要出差。之前跟大家讲过,对于幼小的孩子(三岁以内),和妈妈单次分离的时间如果超过两周的话,一般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妈妈的形象,这个形象的稳定程度会随着年龄增长、心智成熟而逐渐加深。但如果妈妈离开后超过一定时间还没出现在孩子身边的话,孩子心里这个妈妈的形象就会消失,一旦消失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事实上的被遗弃感。

但是除了物理空间上的分离,还有一种分离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那就是当妈妈的心理空间完全被别的事情长期占据,对孩子来说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够看到妈妈,却仍然会觉得是和妈妈分离的。


这本书里写了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男孩经历了好几次与妈妈的分离,包括妈妈因抑郁症住院和生宝宝等,因为太多分离,孩子发展出了对绳子执拗的依恋。原文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她(孩子妈妈)和儿子进行了多次关于分离感受的谈话,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她感到对他最重要的分离是当她严重抑郁时他对母亲的丧失感。她说,并不是她的离开,而是她完全被别的事占据时,他感到与母亲失去了联系。


抑郁症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患者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甚至连对孩子作出反应都是困难的。在这样一种无回应的关系中,孩子的心里直接感受就是妈妈离开了自己,亲子间的关系被切断。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爱无能”的家长虽然把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的很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孩子依旧觉得自己很孤单甚至痛苦的原因。因为他们虽然人是和孩子在一起的,但是心理上却和孩子没有一丝链接,他们只是在履行自己的养育职责,而不是真的在爱孩子、陪伴孩子。

父母人在心不在的亲子关系,可能对孩子的伤害更深。


其实今天的文章中心思想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就是对他全心全意的爱。在这样的前提下,家长无需过多的知识和技巧,自然就会做出对孩子成长最有益的事。

关注我,更加了解你的宝宝,减少焦虑,从容育儿,我是可可的粽子妈,育儿路上,让我陪你一起,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