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宝宝哭闹不止,妈妈小丽还以为是宝宝又饿了,一抱发现,宝宝身体比自己热,这可急坏了小丽,家里人急急忙忙带着宝宝就赶去了医院,去到医院,医生问查体温了没有,全家人只顾着着急了,都没记得,医生一查体温,发现37.4°C,没有发烧。小丽家人感到很疑惑,宝宝37.4°C,不是发烧吗?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发现宝宝体温高了,首先家长需要冷静对待,弄清楚体温是否属于发热范畴,其次,要区别是病理性发热,还是生理性发热,再做出对症的处理。
一般而言,1岁以内的婴儿体温在37.5℃以下基本都属正常,因为婴儿大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比如天气炎热或穿得太多时,体温就会轻度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37.5℃。若天气寒冷,孩子的体温也可能轻度下降。除了环境温度之外,人的体温还会受年龄、活动、情绪、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等因素影响,如小儿哭闹时、吃奶时、活动后的体温也会升高,且活动量与体温升高呈正相关。
以腋窝测温为例,正常的温度一般为36-37.3℃,当体温37.4-38℃时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若是一般情况良好,孩子吃、喝、睡、玩都比较正常,且发烧少于3天,或者是接种疫苗之后的低热,一般不超过38.5℃,且发热不超过24小时,这些情况家长就不用过于担心。
38.5℃以下的发热家长如何正确处理?小儿发热若没有超过38.5℃时,家长可以自己在家进行物理降温:
1)多喝水:让孩子多饮水,这样能增加皮肤散热、增加排尿,更有利于控制体温,若水分不足,退热效果有限。
2)减少衣物:在适当提高室温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衣服也有利于皮肤散热,但注意不要受寒。不建议捂被子和多穿衣服,因为这样会阻碍皮肤散热,将热量积于体内反而更容易出现高热而诱发惊厥。
3)洗温水澡、温热毛巾湿敷也是不错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水温32-34℃,擦拭时间10分钟左右,重点擦拭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处,有利于皮肤血管扩张,体内热量散出。不建议用酒精擦浴、用冰袋来退热,因为冰袋和酒精擦溶只带走局部皮肤热量,退热效果有限。
4)也可以试试中医推拿退热的方法:
天河水:用拇指螺纹面或食、中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腕横纹推向肘横纹。呈单方向推300次左右。(如图)
小儿发热饮食护理也需要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或流食为主,如奶类、藕粉、米粥等。待体温下降后,食欲好转,可改为肉末菜粥,面条、软饭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水果以西瓜汁、橙汁等为主,不建议食用肥腻厚味的食物。此外,保持大小便通畅也是很重要的,多饮温水,以助发汗,减轻发热,并防止脱水。
38.5℃以上的发热家长如何正确处理?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系统功能紊乱,导致重要器官的损伤。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尤其是5岁以下患儿在高热时易发生惊厥,对大脑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如果小儿发热体温超过38.5℃,最好使用退热药物,以免出现高热惊厥。
常见的退热药物有两种,一种是布洛芬(6个月以上),另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上),无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不影响退热药选择)者,建议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更安全,除退热外还需抗炎效果时,建议口服布洛芬;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如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3~4 小时后体温仍较高,仍感不适,则更换为布洛芬,反之亦然【1】。
需要提醒各位妈妈们:当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尤其是体温超过38℃时,或3个月以上出现高热,超过40℃时且持续超过24小时;或小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数小时体温仍未下降,或持续或反复发热,或精神状态很不好,排尿很少,有脱水症状时,都建议及时去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请点赞
如果有疑问的话,欢迎评论区询问
数据参考:
【1】婴儿及儿童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