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绕不过去的烦恼就是孩子的叛逆,如果说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命令式的吼叫还能发挥一些作用,那到了孩子的青春期,吼叫只能成为矛盾升级的导火索。
心理学上将孩子的叛逆称之为争夺控制权”,这不仅是一种本能,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安全感的需求。
在争夺控制权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绝不是强制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是积极与孩子保持同频,才能有效化解孩子的抵触情绪。
在《解码青春期》书中,作者乔希·西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作了深层剖析。认真读过后我们发现,孩子的叛逆跟身体变化有关,用对方法就能让孩子的青春期不再较劲。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中,了解影响孩子叛逆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01 孩子的青春期,为什么会产生叛逆情绪?很多父母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变成了脾气暴躁的小哪吒”,又或者是对你爱答不理的闷葫芦”。我们不禁要问,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叛逆情绪呢?
1、5-羟色胺和多巴胺两种激素的水平降低。
前段时间,黄磊女儿森碟与妈妈的聊天对话上了热搜,妈妈问她:哪吒好看吗?”
森碟答:好看。”
感动吗?”还行。”
哪里好看?”最后那里。”
你喜欢哪吒还是敖丙?”都喜欢。”
……
冷场的尴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不也是我们与孩子的日常对话吗?父母千方百计想要走近孩子,孩子却冷漠的态度拒你于千里之外。
这是因为在孩子身体发育过程中,身体里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两种激素水平在降低,激素水平的降低,会导致很多孩子的情绪感触不敏锐,也是他们变得沉默的原因。
2、大脑前额叶大部分功能关闭
一个科学研究数据显示,青春期孩子前额叶90%的功能是关闭状态,而大脑前额叶对人的思维及情绪影响很大。
譬如孩子每天会安排好自己的作息和学习,准备各种考试和竞赛,这些有计划和调理的行为,都和大脑前额叶有关。
随着孩子的长大,信息接触量出现激增,而身体的成长与之不能同步,为了保证大脑正常的运行,生理机能就会暂时关闭大脑前额叶部分功能,这种不平衡也导致一些孩子情绪容易冲动。
3、青春期孩子对情绪识别能力有限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用六张表情图,如悲伤、快乐,焦虑、恐惧、伤心、愤怒做实验,95%的成人都能把情感和图片连在一起,12岁前的孩子也能连接得很准确,可12岁至18岁之间的孩子只有50%能连接准确。
在生活中,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容易错误解读父母的情绪,一旦感受到父母不友好”的态度,就会采取对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当我们透彻了解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后,就可以在生活中避开与孩子的情绪冲突,用关爱和理解,让孩子放下内心的戒备心理。
02 避开这4种教育陷阱”,减少孩子产生叛逆的冲动生活中,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很多父母却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走入以下四种教育的陷阱”,做出对孩子伤害的行为而不自知。
第一种是过于关注自我的舒适陷阱。表现特点是父母只追求自己的舒适,对孩子的情绪不管不问。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把孩子生下后就一直在外打工,每年只在过春节时回家短短几天,常年的分离让他们对孩子缺少情感,这也导致孩子对他们态度冷淡,还在上初中的他就频频逃学,并学会了吸烟和打架。
有的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的叛逆,却忽略了反思自己的行为,若非极度缺爱,又有哪个孩子会去外界寻求关注呢?
第二种是盲目的认可陷阱。表现为父母对孩子只认可讨好,不对抗,假装看不见孩子的缺点。
前段时间有位母亲向孩子跪倒的新闻,引起大家对孩子溺爱的讨论。女儿想要买苹果手机,妈妈实在负担不起,竟然跪地央求女儿放弃。女儿趾高气扬地站在母亲面前:没有钱,你干嘛生我!”
一个跪倒的妈妈,养育不出站立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讨好,只会让孩子缺失为人处事的边界意识,而一个无边界意识的孩子,将来注定会在社会碰到更多的壁垒。
第三种是强势的控制陷阱。表现为在家里父母说了算,不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并替代孩子描绘人生地图。
在《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宋倩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希望女儿能去清华大学,而女儿的理想是去南京大学。在一次次与母亲沟通无效后,她私下让父亲在南大冬令营的报名表上签了字,当宋倩得知真相后崩溃痛哭:为什么要骗我?”
她只看到了女儿的叛逆行为,却忽略了叛逆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女儿在她强势的控制下已感到窒息,只想远远地逃离她。
第四种是媚俗的成就陷阱。表现为父母只关心孩子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而不关心他们内心感受。
8月25日,马来西亚一位13岁男孩因为作业没有完成,妈妈在接到老师的电话后就一直责骂孩子,随后男孩以洗澡为借口躲进卫生间,用毛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留下一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遗书。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行为,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很多父母都在用为你好”来管教孩子,在与孩子的情绪对立中,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只有父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做出调整,才对孩子最好的爱。
03 调整三种思维模式,让孩子在青春期不再较劲作者乔希·西普曾经是名孤儿,缺爱的童年让他对别人产生了警惕心理,他每到一个寄养家庭就会不断捣乱,并计算着养父母的忍耐限度。
直到他遇到罗德尼养父,才真正感受到爱与尊重,罗德尼对他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是一个机会。”
也就是这句话,改变了乔希·西普的一生,从此他不再故意用叛逆行为来气父母,并用自身的经历感受,总结出三个让青春期孩子不较劲的思维模式。
1、用倒立思维”看问题
这个思维来自于英国摄影师巴尔特,他擅长拍团体照,可经常在拍照时遇到有人眨眼睛,即便喊一、二、三”也没有效果。
有次他在拍照前,要求大家先闭上眼睛,然后喊一、二、三”睁开,结果拍出来的照片个个目光有神。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当遇到与孩子思维不一致时,我们不妨采用倒立思维”与孩子沟通,从反方向来看到问题,往往能让自己的建议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转换身份定位,变身为教练”
孩子在10岁以前,父母的身份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孩子全方位照顾。而到了孩子10岁以后,父母的身份需要从空中交通管制员”转变为教练”。
教练”身份让父母更关注孩子的个性,而不是只盯结果,在生活中允许孩子犯错,但可以提前探讨错误行为可能带来的失败结果,用正确的价值观而非情绪来帮助孩子成长。
3、戒掉成年人的傲慢,谦逊地与孩子相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的盲点,父母也不例外,勇敢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脆弱,并坦诚自己需要帮助的地方。
在心理学上将这种思维也称之为南风效应”,寒冷的北风会让人将衣服裹得更紧,而温暖的南风却可以让人敞开胸怀。在生活中,南风效应”代表一种温和谦逊的态度。
父母选择谦逊的态度,不但不会让你变得软弱,相反,会让你在孩子心目中更加勇敢。
这也是作者乔希·西普想要告诉我们的,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尊重,父母敢于跳出自我的认知误区,并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关爱,就可以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叛逆的迷茫。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