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悦姐育儿知识(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即无视规则的存在,自己玩自己的游戏,年龄约在2-5岁;第二阶段、权威阶段,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即非黑即白的阶段,年龄约在5-8岁;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认为规则是可以相互约定,可以改变的,年龄约在8-10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即从公正、平等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并带有同情和关怀,这个阶段约在10岁以上。”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梦梦有一天跟着妈妈倒垃圾,看见一个叔叔把烟头仍在地上然后走了。梦梦悄悄地跟妈妈说:这个叔叔是坏人。”梦梦妈吓了一跳,赶紧询问怎么回事,梦梦说:老师说了,乱扔垃圾是不对的,而且扔烟头容易着火。”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妈妈说:这个叔叔扔烟头是不对,但这只代表他的这个行为不好,但不代表这个人就不好哦。”梦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家长们有没有觉得孩子在某个时期特别喜欢以我们老师说了”我爸爸说了”我妈妈说了”作为说话的开头?那是因为孩子到了心理发育的权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把老师、家长的话当作圣旨,如果有人违反了,就立马拿出来批评别人,认为这个人是坏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为什么某个阶段的孩子认为事情非黑即白?1、心理成长意识的调整
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自我中心阶段,就是主要考虑自己的规则,而不考虑普遍的规则。但在自我中心阶段持续很长时间后,孩子们会发现——我这么做,别人不喜欢,爸爸妈妈也不喜欢”。比如非要在大冬天吃西瓜,非要在地铁上吃东西,怎么劝也劝不住。
当孩子提出一个无理的要求,父母要么答应他们,要么不答应他们,这时父母的情绪都是糟糕的,有时还会对孩子进行批评。孩子们已经能够洞察到这一点,因此他们慢慢摸索到了权威阶段”。
2、非黑即白的规则给孩子安全感在经历无秩序阶段后,孩子慢慢触碰到社会普遍性原则。比如上文中的不随意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以及老师和家长向他们提出的规则。他们在遵守这些规则时,会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而且他们发现这些规则大多数时候都管用,因此,只要遵守规则,他们就是安全的,不会受到责罚,于是慢慢地,孩子们学会了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
3、孩子的价值观需要通过他人的引导而建立
孩子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他们最初无法自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当他们在无秩序阶段受到挫折时,就会考虑权威人士(一般为老师和家长)提出的建议和规定,这些规定和原则就成为组建孩子价值观的一部分。
所以说,在孩子经历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无秩序阶段)之后,必定会进入一个有秩序阶段。但他们的认知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丰满,这时他们会浅显的理解规则,并以规则为金科玉律去评判各种人和事,即非黑即白的阶段。当孩子到达这个阶段时,父母对孩子含糊其辞是行不通的。
二、在有秩序阶段,父母对孩子含糊其辞是行不通的。1、答应了的事不做”行不通
有时候父母为了骗小孩做某些事,就佯装答应孩子的某个要求。但事情一过,父母就立马忘记了。这种情况相信很多家庭都发生过,但这样做会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他们会认为你不守信用,说话不算话,从此对你的信任感降低。很多人长大后会依然记得小时候父母答应了做某事但未曾履行诺言的事情。
2、对孩子双标”行不通
父母对自己说一套,让孩子又执行另一套,这会让孩子产生疑惑。比如,老师或父母要求孩子在地铁上不要大声讲电话,但是父母自己接起电话来又是哈哈大笑又是大声嚷嚷,孩子在旁会感到羞愧和难以接受。
3、对孩子敷衍含糊”行不通
当孩子已经确立好某个规则,但父母总是敷衍含糊。比如,规则认为知错就要改”,但父母虽然表面上告诉孩子不能这么做,但是只是嘴上说说,并不真正的实施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又或者,当孩子问到某个问题,父母为了快速打发孩子,瞎编几句话告诉孩子。这会让孩子认为你不负责任和不真诚。
在孩子的有秩序阶段,他们会吸收老师和家长教育中的很多原则。孩子会像一个监视器,监视父母是否说话不算话、是否说一套做一套、是否敷衍含糊。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应该对待孩子如一个成熟的人去尊重他们、重视他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他们已经不是三岁小孩啦”。
三、孩子的这种价值观”会持续到什么时候?1、一般持续到8岁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这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会持续到8岁。让·皮亚杰博士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提出发展中孩子的秩序感阶段在8岁以前,这是他经过大量研究和分析得出来的,符合当时大部分孩子的情况。
2、部分孩子低于8岁
部分心智成熟的孩子会早于8岁进入第三阶段,即可逆性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跟大人商议规则,而不是简单的遵守和执行。提早进入可逆性阶段跟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紧密相关,如果父母认真对待孩子的这个阶段,对孩子提出的问题都加以重视和分析,就能让孩子的心理认知得到快速发展。
3、部分孩子大于8岁
还有一部分孩子大于8岁甚至到20岁还处在秩序阶段,这样的人被认为古板。主要是因为孩子在秩序期时被父母忽视、敷衍或随意变换规则,于是孩子就形成了处于秩序期最安全”的认知。
孩子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发展阶段,更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引导。目前来讲,老师的教育质量由学校和教育部把控,比较容易出现一致性;但父母的教育就比较容易出现随意性啦,因为根本没有部门监管,这就要求父母们要有自制力,以身作则、言行合一,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得到最好的支持。
互动话题: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过双标”或者言行不合一”的情况吗?这样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让我们一起探讨。
------------------------------
关注【悦姐育儿知识】,了解更多孕期和育儿知识,学会解决亲子成长问题和家庭矛盾!若您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可以私信留言评论,悦姐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专业的回复,希望我们可以在育儿的道路上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