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长经常威胁孩子危害太大,涟漪思维:做现在的事,布未来的局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后台收到一位宝爸的私信:

家里孩子现在5岁了,是那种有点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每当孩子不乖的时候,妻子总是会对孩子说你再不乖,爸爸就不要你了”

刚开始这句话对孩子很有威慑力,孩子一听到这句话马上就乖乖的,但是现在这句话已经没用了,昨天孩子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妻子又对孩子说出了同样的话,结果孩子直接说爸爸不药,那我也不要他”

妻子当时惊呆了,现在孩子不仅越来越调皮,还喜欢和他对着干,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了。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家长图省事和效果就很喜欢用这种威胁恐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家长为什么会使用威胁恐吓的教育方式

1.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孩子做错事,父母想要教育纠正孩子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父母的行为确实针对孩子本身,而不是针对现在的事情,这让孩子很难接受。

父母这样的"恐吓式教育"实质是想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想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错误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是事情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父母想象中的样子,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偏偏朝着我们禁止的方向去做,"你们不让我做我就偏要做""既然你们都说我学习不好,那我也就不认真学习"等等。

2. 担心孩子的行为

在一家店铺前,小姑娘被一个粉嫩粉嫩的凯蒂猫儿童旅行箱吸引住了,怎么也不肯走,非要妈妈给买下来。闺蜜一开始还跟孩子讲道理:家里有好几个儿童旅行箱了,这里买东西太贵了,回去后在网上买个同款的。

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听,就是缠着妈妈要买那款旅行箱。被闺蜜再三拒绝后,小姑娘哇哇地哭上了。一开始还只是用小手挡着眼睛,边哭边偷偷看着妈妈,并没有几滴眼泪。看到闺蜜不为所动,很快转为嚎啕大哭,在人流如织的机场,她的哭声很快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和侧目。

闺蜜几次尝试将女儿带离现场都未果,小姑娘死死抱住旅行箱不撒手,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哭声。一向举止优雅的闺蜜也撑不住了,脸涨得通红,她说当时真想拉着孩子立马消失掉。后来,广播登机了,小姑娘还在忘我地大哭不肯离开,闺蜜只能缴械投降,乖乖刷卡为她买下了那只旅行箱。小姑娘用她的哭闹做武器威胁妈妈,她胜利了。

虽然哭闹是孩子的本性,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孩子,把哭闹当做对付父母的武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哭来威胁爸爸妈妈。

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使用威胁恐吓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因为担心孩子的某些行为超出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毕竟,作为家长,是没有办法做到工作和家庭都能够兼顾完美的。家长要完成一些手头的工作,或者需要赶时间,总之是希望孩子能够配合自己,完美的把这件事情完成。但是孩子一旦哭闹或者脱离家长的可控范围,家长也会感到不由自主的焦虑,从而对孩子有了威胁的行为。

3. 催促孩子

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可能都会意识到,当一件事情比较紧急,需要赶时间的时候,单纯的催促孩子,让孩子的动作加快,可能会没有什么效果,孩子没有时间的概念,对你的催促,你的着急并没有放在心上。这个时候,家长们就会用威胁孩子的手段,让孩子产生紧迫感,从而达到家长的目的。其实,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也是由于家长不由自主的焦虑,催促孩子尽快完成一件事情会有很多其他更加健康,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不一定非要使用威胁的手段来催促,命令孩子。

4. 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省事,见效快

卢梭指出: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她虽然还不会说还不会听,但已经下学习了,经验先于教学。父母指引的航向,往往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孩子生命的航船驶向何方。

父母本能地以为"恐吓"可以让孩子知道害怕,然后往好的方向去做,引导孩子,孩子反而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只是很多父母都是"偷懒",因为恐吓是最便捷的、最方便的教育方式了,但是效果往往不是父母想的那样。

家长的恐吓威胁对孩子的影响

大脑

根据密歇根大学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哈佛大学发现:

威胁恐吓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心理

家中的长辈有时想要抱抱孙子,偏偏孙子彼时不想被抱,这时有些长辈就会作势要去抱别人家的小孩,或是故意去抱别的小孩来激发他的忌妒心,一旦孙子为此哭闹,长辈就会极其开心觉得自己受到重视。 让孩子了解不抱他不等于不爱他,看似小事但非常重要。

有的时候如果不正当的处理,就会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可能还会导致孩子自卑和胆小懦弱。我的孩子也经常拒绝他人的拥抱,但他不会有压力,因为他知道,虽然不给抱,但他主动去问爷爷奶奶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爷爷奶奶也一样开心。重点是孩子自己理性的想法,他有自信判断以后就不会动摇,不会因为这些情绪上的威胁就轻易的妥协。

性格

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教育家斯宾塞深刻指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真理。

心理研究显示,对六岁之前的孩子,经常说一些生气、暴力的话,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所有的语言暴力,都没有半点教育成分。

气急之下就口不择言地说许多刺激孩子的话,造成心灵的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严重。

行为

父母的"恐吓教育",不仅会对孩子的性格方面带来改变,对于孩子自主行为的能力展示,也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被父母"恐吓"的生活下,会在行为上变得缩手缩脚,甚至不敢自由的去进行一些行为的活动,这对于幼小孩子的行为能力提升,是会带来极大影响的。

不恰当的威胁教育正面效果周期短

小孩子的身心发育还未完全,当然也没有办法正确的分辨出家长的话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夸张的。如果总是夸大事实,让孩子信以为真,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非常自卑和胆小。有的时候,总是威胁孩子而产生的教育效果非常短暂。

孩子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一旦孩子发现家长的威胁只是说说而已,不仅威胁的效果会失效,而且会让孩子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心理学有一个涟漪思维”,涟漪就是水面上泛起涟漪”的那个涟漪”,也叫做同心圆效应”。

在每天例行的工作任务中,加一些额外的超预期的动作,虽然这些动作并不是必须的,看起来好像是在做一些多余的傻事,但在时间的加持下,最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报。

就好像当我们往平静的水面上投一块石子的时候,水面上就会出现一圈一圈的涟漪,它们都是以小石块为中心的同心圆。从表面上,单次行为的交易是一个小的圆,可从长期来看,它是一个更大的圆。

家长在使用威胁教育的时候要分年龄段来进行调整,才能保证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就像是涟漪思维”中说的做现在的事,布未来的局”,家长教育孩子不仅仅贪图眼前一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几年以前,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带娃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悉心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还经常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出来,逐渐成了身边妈妈群体中的育儿专家,为了满足更多妈妈朋友们的需求,她开设了自己的育儿公众号——年糕妈妈,在2016年的时候就已经是拥有700万粉丝,年营业额5000万的母婴类自媒体大号了。

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每做一步,不仅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要完成当下的工作,会比别人更多一点,这样就会产生涟漪,为后面做铺垫。

家长如何运用涟漪思维来教育孩子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威胁禁区和应对方式

1.1-3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存在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和母体依恋行为,对母亲或者是养育者的分离有着严重的恐惧感,家长在使用威胁教育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点,不要用不要孩子”为借口。这样极为容易剥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哭闹或者是不停劝告,家长可以利用情绪感染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发泄情绪,教会孩子认知自己的情绪。

遇到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焦虑,理性平静对待,要知道有些时候孩子闹脾气只是在试探你的情绪底线而已。

2.3-6岁

随着大脑的不断发育,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再加上处于第一个反抗叛逆期,孩子开始对独立有所要求。会经常拒绝别人,所以这个时期家长在使用威胁教育的时候,所以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适当的使用威胁教育。

这个时候家长要把握好一个威胁度,前提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因为这个时期家长的威胁教育更像是《孙子兵法》中的声东击西。

如果孩子不愿洗好好吃饭,而孩子非常崇拜奥特曼或者是其他的偶像,你可以这样子说不好好吃没关系,反正你不吃的话就没有机会见到.........”

3.6-12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个时期孩子们的焦虑和担忧主要来源于考试成绩和学校的人际关系。家长在使用威胁教育的时候,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思想,家长在孩子心中也还是处在一个权威的地位,家长在教育的时候要以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行为为主,成绩应该是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的附带品,jiazh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应该为孩子提供动力。

5. 青春期

位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因为性发育所带来的的一系列身体的变法,导致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焦虑更加倾向于别人对自己认同感和外貌评价,所以家长在这个时期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倾听和引导为主,减少命令和威胁的语气。

就像是《小欢喜》里面的心理教授点评方一凡时候说的那段话:他和父母的关系很融洽,所以他对来自外界的善意和温暖的需求就比较少。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能把威胁教育当成万能药丸。教育也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应该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适当对孩子进行威胁教育,不能把威胁教育当成万能药丸。看完了这篇文章,各位家长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