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你是否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夜晚总是催促着孩子去睡觉,不管怎么威逼利诱,孩子都无动于衷;耐心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完全不在状态,甚至还有排斥心理。 感觉和孩子沟通就像是对牛弹琴”。
那么孩子具体有哪些表现呢?1.爱和家长唱反调,所有事情都爱对着干。让孩子乖乖坐下写作业,总是东磨蹭西磨蹭,就是不安静坐着,说了只能在饭桌上吃饭,非要到处跑,最后得追着屁股后面去喂饭。
2.不管是耐心和孩子讲道理,还是采用暴力揍孩子一顿,都总是讲不听,依旧我行我素。用文用武都无法约束孩子。
3.孩子脾气越来越大,只要一点小事情没有顺着孩子的意,就开始哭闹。随着年龄增加,脾气也是增大不少,不管怎么好言好语相说,孩子都只会用无止境的哭闹来应对。
你家孩子是不是就像上面讲的那样呢?
为什么和孩子无法沟通呢?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孩子角度
1. 孩子拥有独立意识
年纪小的孩子心里都只在乎自己的,只能看到自己的需求,并不会关注到外界或是其他人的需求,所以小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
在孩子心里,非常渴望去了解陌生又新奇的一切。这个时候小孩子就会做出一系列的行动去认知更加陌生的东西。但是这些举动在成年人的眼里,就好像是在和自己唱反调,觉得孩子总是做着家长严令禁止的事情。
2.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总是想着要给孩子讲道理,都是一些长篇大论的教导,可是一岁左右的孩子只能听懂简单的一些指令。父母只需要对孩子做出一些简单的指令,直接说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至于为何不能做的原因,不用讲的很明白。
3.孩子认知能力有限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何孩子认知不足。当孩子进行一些危险操作,比如用手触及插板等等,我们会立即阻止说明危险。但是孩子的世界里对于危险并没有概念,他们不知道危险是什么,孩子的危险意识并没有建立起来,更不会知道这些危险举动带来的结果会是些什么。
父母角度
1.父母不懂孩子各个时期的成长需求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摸到的东西都很少,眼界小,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说的一切,孩子都选择相信,就这样,父母就感受到了教育的莫大成就感。
但是孩子进入校园以后,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孩子开始注重自己的成长需求,但是家长会觉得这些不过是小事,并不注重孩子的表达需求。那么当家长想要与孩子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不想听了,这就是所谓的对牛弹琴”了。
2.父母不尊重孩子
其实孩子与家长沟通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家长觉得自己是孩子的长辈,比孩子懂得更多东西,所以总是强制要求孩子,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只知道批评教育,根本没有想过要去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这个样子,孩子与家长的谈话怎么能友好的进行下去呢?
乔哈里视窗理论
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中国管理学实务中通常称之为沟通视窗。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开放/自由区:你知我也知的讯息
盲点区:我知你不知的讯息
隐藏区:你知我不知的讯息
未知区:你不知我不知的讯息
想办法扩大自己和沟通对象的公开区域”,则要缩小隐藏区和盲目区,也就是所谓的打开天窗说亮话”。
1.通过反馈来缩小亲子沟通中的隐藏区
同频共振
心理学有一个词是同频共振”。两个人在同一个频率上,你说的话她才能听进去;当两个人不在一个频率上,你说的话她怎么能听得进去。
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那么需要怎么做才能同频共振”呢?
①主动反馈,及时沟通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渴望被别人尊重,有自己的表达欲望,守护着自己的自尊。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别忘了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肆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指导孩子自己做选择。毕竟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父母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帮助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同频共振”的沟通效果
②理解孩子
要学会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将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子才有利于孩子自己独立思考,有效解决问题。
当孩子说话时,家长需要做的是用心倾听,而不是随便反驳批判,只有让孩子自由表达,先听完孩子的,孩子才会同样的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意见。
在沟通交流中要适当控制好情绪,更好的和孩子做到同频共振”。
2. 通过倾听和引导来缩小亲子沟通中的盲目区
有这样一个理论叫做积极倾听”,积极聆听是一种沟通技巧,目的是为了清楚向对方反映自己对于他的遭遇产生同感,于晤谈期间可运用积极聆听的方式,更可藉此一方面鼓励对方表达得更清晰,一方面使对方明白的己的感受。
积极倾听的作用:倾听不仅是耳朵听到相应的声音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活动,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话语的回应,向对方传递一种信息--我很想听你说话,我尊重和关心你。
如何积极倾听
① 耐心
倾听需要足够的耐心,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就算孩子表达并不完美,家长也需要耐心的等孩子讲述完整。孩子发育尚未成熟,在语言表达方便更是青涩,家长应该付出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算是积极倾听,并且也达到了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目的。
② 礼貌
对于孩子讲述的事情和话题,家长需要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这是一种礼貌。就像是平时和同事和领导沟通一样,需要认着对待和孩子的一切语言交流。这样子孩子才会讲的更加用心,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完整表达出来,家长也可以听得更加明白,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培养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
③ 专注
孩子在讲述时,家长需要专心听,不能一边看书或者玩手机,否则孩子会觉得家长是在敷衍,而丧失沟通兴趣。孩子年纪小接触到的事物也少,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可能都是一些十分平常的小事,但是在孩子心里一切都是充满了新奇,迫切的想要与别人分享。家长也只有专注倾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④ 虚心
家长要暂时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态度,不能觉得孩子的观点都是不成熟的,要鼓励孩子表达,对于孩子的想法要认真对待。只有当家长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同一个高度去沟通交流,虚心接受孩子的想法,倾听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注意语言沟通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指的就是语言沟通”。不正确的语言沟通只会使对方感到不适,比如你上班因为一些无法避免的私人原因迟到了,领导完全不了解清楚,只是一顿批评责骂,你心里肯定不舒服,这就说明好好说话的重要性。
1.区分观察到的事实和评论
客观陈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实,不能带这主管色彩去加以评论,看到的事实与自己的评论并不能混为一谈。因为人们对于批评会立马上做出某些应激反应,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完整讲述出事实,让对方得到最真实最客观的信息,适当的收敛自己的评论,做到高质量的沟通。
2.体会和表达感受
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使沟通更为顺畅,并且我们需要明白感受和想法的区别,感受是客观的,但是想法确实主观的,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对方。你可以充分讲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也不能让别人对你感同身受,讲出感受只是一种表达,并不需要额外附加你的想法。
3. 表达要求和希望
樊登老师在解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
表达批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往往会得到对方的申辩和反击,若是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反而会得到比较积极的回应。以一种平和的语气,得体的表达,说出你的要求,对方更容易接受。
运用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重要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义+38%声音+55%肢体语言。
往往非语言沟通”,会更加真实的表达出我们的想法。
1.眼神
目光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的建立往往也是靠眼神。若是当你逃避眼神交流,那说明你的内心是抗拒这场沟通,还会显得你并不诚实。在交谈着,眼神注视着对方,这也是一种礼貌。所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正是这个道理。
2.声调
激动时声音会颤抖,柔和的音调也会表达友善的态度,阴阳怪气的语调就尽是嘲讽,鼻音冷哼是冷漠、愤怒的表现。不同的声调将表达不同的情绪,最直接的情绪表达也是通过语调,所以沟通时需要非常注意说话时候的语调,这将决定了沟通交流的心情。
3.面部表情
表情最能表达一个人的情绪,微笑就是快乐,在沟通中简单的一个微笑,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和诚意,相互之间也更能建立信任感。若是你时刻板着脸或者一直皱着眉头,对方会感觉你对于这场沟通并不开心,渐渐的对方就情绪不佳,十分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4.身体动作
身体动作也可以传达出你内心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坐姿,若是开放不对称的坐姿,显示出自信的人格,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应的会更高些,相反社会地位低的人坐姿就会略显拘谨。在沟通过程中,一直小动作不断,也会侧面反映出紧张或者是不耐烦地情绪,正襟危坐是不可取的,但是也不能过于随意的姿势。
人与人的沟通是社交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亲子家庭教育里,沟通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一场完美的沟通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比千篇一律的大教育更听得进去。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