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歪曲是一种思维的错误,他造成了我们处理信息过程的困难,最终导致了心理障碍。从发展性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歪曲认知系统是通过童年学习经验所形成,而从进化心理学来看,歪曲的进化系统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感,所以歪曲的认知系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感而付出的代价。
对于某些童年经历过多心理创伤的人来说,这种歪曲会变得更加的强烈和固执。
常年的有几种歪曲模型
1、武断推论
在缺乏实际性事情的支持下,基于一个事情武断下结论。比如妻子下班回来晚了30分钟,丈夫得出结论,她一定有外遇;或者女儿晚睡了15分钟,父母就得出结论,孩子正在玩手机。
2、选择性提取信息
脱离背景的知觉信息,某些细节得到注意和强调,而其他信息被忽略。比如一个人将注意力放在家庭成员的消极行为上,而没有注意他们的积极行为,在关系紧张的家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积极行为被忽视的那些家庭成员抱怨,你从来都不注意我做的很棒的那些事情。
3、过度化概括
用一两件单独的事情代表全部相似的情境,不管他们是否相关,比如,丈夫没有完成一件家务事,妻子得出结论,他根本靠不住。
4、最大化和最小化
当一个事情的影响力放大或缩小,比如发现妻子这个星期买日用品超支,丈夫变得很愤怒,下结论说我们会破产的;相反,如果下一次妻子去买日用品减少了预算,他可能会最小化这件事,下结论说,这可省不了什么钱。
5、个性化
这是武断推论的一种,指在没有充分论据的条件下,将外部事件归因于自己。比如妻子发现在自己整理床之后丈夫又整理了一遍,她的结论是:他肯定是对我整理的不满意。
6、二分思维
也就是全有或全无思维,完全的成功或者彻底的失败,也被称为极化思维。比如儿子在整理房间,妈妈说:你书桌上还有灰尘,儿子的反应是:她从来没有对我做过的任何事情的感到过满意。
7、贴标签或者贴出标签
有些行为比如过去犯的错误,被泛化为其他家庭成员的特质。比如在算账的时候犯了错,心理会想,我真是很蠢,而不是将这个错误看成是情境下的行为,比如可能是因为太疲劳。
下面这个案例可以说明歪曲认知是如何产生适应性的行为。
周末小A的逛街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领导,他很热情的跟领导打了招呼,结果他发现领导面无表情的擦身而过,好像没有什么反应,这个时候小A会产生一些列的自动思维,比如一开始他可能会出现的自动思维是:领导不理我,随后他会自发的发出积极地回应,此时他的自动思维是领导肯定不是故意的,我们之前一直相处愉快,在这个他根本没有办法意识的过程之后,他的情绪仍然平稳,他会继续愉快的逛街。
但是对于一个存在心里问题的人,他会出现的自动思维是:领导不理我,但随后就不一样了。他会继续出现这样的自动思维:领导是故意不理我的,或者他的大脑当中出现年终总结时候,领导在含沙射影的批评我的场景,此时他非常的焦虑伤心,也没有兴致继续逛街了。
自动思维当中的歪曲认知是个体在面对情境下无意识产生的一系列思维,可以分为语言的形式和视觉的形式两类,比如在上面的例子当中,认为领导是故意不理我是一种语言形式的自动思维,二挡大脑当中出现年终总结的时候,领导批评我,则是视觉形式的自动思维。
当我们看待他人时,看待他人的认知方式时,容易让我们产生贴标签的冲动,为什么很多人抗拒学习心理学,因为学习了心理学的人没有内向审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改变,而对于身边的人用心理学技术进行贴标签。
比如我觉得我老公肯定核心信念有问题,我觉得我婆婆带着蓝色眼镜,当我们用这些标签去显示我们的专业时,其实我们在不经意间让其他人对我们更加关上心门,导致对方对心理学心存偏见。
认知行为疗法中常见的十大思维误区
黑白思维——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观点
笼统概括——以偏概全
心理过滤——只看到坏的一面,忽视好的一面
贬低事物的积极面——只看到事物悲观的一面,看不到乐观的一面
读心术、算命——自认为可以看到实际上很难看透的事物
夸大一切或轻视一切——无论是灾难宣扬者还是否定灾难者,都会让你陷入困境
情感推理——感性而非理性地处理问题,也常被称为奇幻式思维”
条件性思维——总是喜欢说应该”可能”和必须”
个人化归因——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而非客观地看待问题
怪罪他人、贴标签
你都有哪些思维误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