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3岁孩子说:爸爸,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强迫我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提到,他们幼儿园有一位家长非常骄傲地对老师说,当他强制孩子的时候,孩子对他说:爸爸,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强迫我!”

好的教育结果总是惊人的相似。有一次小毛感冒了,我想让正在玩游戏中的小毛吃感冒药,小毛不想立刻吃药。

宝宝,吃感冒药啦”,我说。

小毛:妈妈我现在还不想吃”

现在不吃,等下水就要凉了,感冒也不会好起来。”

妈妈,我在工作呢,请你不要强迫我”

我被小毛的话震惊了,当时他才2岁1个月。小毛其实并不讨厌吃药,一般都会乖乖地坐在餐桌旁吃药。显然,他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自我意识)是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表现之一。自我中心主义阶段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

皮亚杰用经典的三山实验来解释这个术语。在孩子座位前摆着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山的模型,再出示给他们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的山的照片,要求他们找出与他们看到的相同的照片。然后,在山模型的另一端放一个娃娃,要求孩子从相片中找出与娃娃所看到的相一致的一张。大部分学龄前的孩子会再一次指那张与自己看到的一样的照片。

皮亚杰得出结论:这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角度,认识到别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样的景色。皮亚杰提出的这个术语并没有贬义,只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跟自私无关。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一.自我在儿童成长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有儿童研究者认为,婴儿出生时同世界是一体的。但是长到2岁左右,婴儿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稍无声息地萌芽。

换句话说,幼儿从2岁开始,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作为陪伴幼儿成长的老师和父母,理解幼儿表达自我的方式,对于陪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幼儿用打”来表达他的不同意、不喜欢

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儿童用它来表达不高兴、不愿意、不喜欢、走开等。

3岁的来来大哭,旁边的小男孩毫无表情地摆弄着手里的玩具。

老师问来来你怎么啦?”

他打我了!”

老师问小男孩:你打她了?”

小男孩抬起头,毫无表情地说:我没打她!”

老师又问来来:他说没打你?”

来来大哭说:他打我了!”

小男孩还是面无表情,边玩边平静地说:我没打她!”

老师感到疑惑,想了一会儿,问来来:他怎么打你的?”

来来用手一指——平整的水泥地上有一个推得尖尖的小沙堆。来来说:我让他踩一脚,他不踩。他就这样打我了!”

啊……原来是这样啊,老师心想该如何处理。

老师看着来来的眼睛,对她说:来来,他可以踩,也可以不踩。你不能强迫他。”

来来吃惊地看着老师,逐渐平静下来,然后转身走了。

小男孩至始至终都很平静,没有辩解。

来来用打”这个字来表达他不按照我说的做。”儿童2岁的时候自我开始觉醒,他们的世界有时候很难懂,每一个阶段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都很独特。

如果父母了解了儿童这种特定阶段的行为表现,育儿路上就不会那么焦虑,也不会在儿童表达自我的时候实用不正当的方式来回应。

2.这是我的”,儿童用我的”你的”来表达自我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儿童在自我构建之处,是通过占有属于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孩子从2岁开始,就特别喜欢说这是我的”,有时候明明那个东西不是他的。

2岁的东东在托班,有一天妈妈去接他回家。他看到丁丁手上拿着一个汽车玩家,刚好东东又特别喜欢汽车玩具,于是跑过去不由分说抢过来,振振有词地说:我的”。这时候老师过来,跟东东说,那是丁丁的汽车,不是东东的。东东开始泪眼汪汪地说:是妈妈的”,非要让妈妈拿。搞得妈妈非常的尴尬,哭笑不得。

其实,2岁开始的儿童,即使在家里,你也许随处可见他将任何一个东西都说成是他的。他们不喜欢别人动他们东西,他们带出去 的玩具,哪怕是自己不玩,别的小朋友要玩他也不同意,标准的一个小气鬼”。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总之全都是我的”,好像这时候对他们来说,唯一盯着的就是我的”东西,其它事情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了。

这个阶段父母常常表现得十分不解和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自私。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毫无关系。父母一定要区分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做自私。

自我,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父母应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构建自我的开始。当你的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或者零食给小伙伴的时候,请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决定,不评价不指责。

二.怎样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0~6岁的儿童,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无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投入,儿童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父母所期待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力就无法出现在儿童身上。儿童自我构建的成长过程如此重要,父母在养育子女的时候,如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构建和发展呢?

1.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儿童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特比喜欢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的都是不”。这是儿童意识上的最早分离,通过语言来表现。在这样持续的发展和深入的重复中,儿童感受这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饭吃了两口就不”想吃了,玩具丢得满地板都是不”想收拾,我的东西他不”能拿,我的玩具我不”分享……当儿童没完没了地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时候,父母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儿童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几天前,时代廊桥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在走廊里拉了㞎㞎。就在老师去给她拿裤子的时候,她把自己的㞎㞎包了起来,老师回来时发现㞎㞎不在了,就以为是扫地的卫生阿姨给收了。在卫生间里,老师帮她洗屁股,她告诉老师㞎㞎已经被她扔了。拉完㞎㞎后,她再也没有让任何人动过她的书包,包括平时可以动她书包的老师她也不让动。幼儿园的老师都知道她这段时间一直都这样,所以没有太留意。放学回家后,妈妈打开书包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把她的㞎㞎带回了家。在问孩子原因时,孩子的回答更令人惊讶:这是我的。”

这个让人费解的小可爱,有多少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并欣然接受这样的行为呢?尽管这种事情多么的让人匪夷所思,但是父母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种行为。可以正面告诉孩子:没错,㞎㞎是宝宝的,但是因为㞎㞎又臭又脏,所以 宝宝不需要把㞎㞎带回家,㞎㞎要丢到马桶里用水冲干净。”,当父母这样温和坚定地跟宝宝说清楚的时候,宝宝就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没有那个宝宝天生就要反抗父母的。

2.在互动中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小王子》

学习对于任何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就要激发孩子自我意识里求知欲”的那一部分,让孩子在学习上因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而获得幸福感。

当父母发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下降时,不要急着去批评孩子,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个孩子不勤奋学习”,而是要先问自己:孩子怎么啦,他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了吗?”

在这个前提下,父母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耐心地和孩子交谈。说服教育比盲目批评更能达到效果。

一起来看看一个父亲和儿子的对话(这样的父亲来一打):

有一天,父亲发现贝贝坐在那里发呆。休息时,父亲对贝贝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只有集中精力才会效果显著,如果心不在焉,即使花费很多时间也毫无意义。不集中全力去学习和工作等于浪费生命。”

贝贝看着父亲,小心翼翼地说:您也注意到了我学习时开小差吗?”

是的,你不是一直对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吗?今天怎么走神了,忽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了呢?”

不,爸爸……”贝贝没有立即回答,稍后才说,我对学习仍是兴趣十足,因为掌握知识我真的感到了幸福。”

那你今天怎么在学习时走神呢?”父亲很不解地问。

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告诉爸爸,好吗?”父亲想,儿子心中一定有解不开的疑问。

只是今天突然想到,学那么多的东西会有用吗?”贝贝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学习木匠活可以做家具和建造房屋,学铁匠活可以制造炊具和农具,但我学了那些语言和诗歌做什么呢?只是为了好玩吗?”

贝贝这样发问,父亲不怒反喜,因为父亲知道贝贝已经开始向深层次思考问题了。这是对贝贝进行教育的一个好机会。

儿子,你能想到这个问题我非常高兴,这说明你在思考。”父亲首先对贝贝的这一行为表示肯定。

首先,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比如说,如果你没有力学的基础知识,你怎么会知道一座房子需要多大的木材去支撑它呢?如果不会数学,你怎么预算耗材?你怎么选择最合理的设计?如果没有审美知识,怎么能建造出漂亮的房屋呢?如果没有知识作为基础,这样的木匠可能永远也建造不出房屋,他只能面对木头发呆,最后他可能也成了一块木头!”

父亲说话的时候,力求做到说理活泼有趣,贝贝听完后不禁笑了起来。

如果铁匠不懂火怎么可以将铁融化变形,怎么能做出那些炊具呢?这里面就有物理知识,如果铁匠连这个都不懂,他只能用牙去咬它们了。”父亲做了一个用牙咬的动作,你猜猜会有什么结果?”

他一定会把牙搞掉的……”这时贝贝大笑起来。

这位父亲的智慧和幽默,值得所有父母学习,这是一个现身说教的方法论。如果每个父母都这样细心观察孩子的改变,然后用智慧和幽默来讲道理的同时,激发孩子心中的求知欲,让孩子眼睛逐渐散发出喜悦的光芒,那么,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叛逆和问题孩子呢?不存在呀。

3.不逼迫不威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来成长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的前途很重要,但是如果父母一味逼迫孩子,用一种不能使孩子可以健康成长的方法来对待孩子,这样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得迟钝。孩子即没能学到知识同时还度过了一个不幸的童年。

任何一种催逼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毁了孩子。

历史上,许多名人在成年后都说过,他们年幼时曾受到父母的极度催逼,结果留下了影响一生的伤害。

英国哲学家穆勒的父亲在穆勒少儿时期就无情地催逼穆勒,为了让他养成天天刻苦学习的习惯,不允许他有假日,也不给他玩耍的自由,对他严加管束,甚至连他的兴趣与爱好都要由父亲来决定。穆勒在青年时期经常精神抑郁,终生都感到心理障碍。在自传里,他痛心疾首地回忆了父亲压制的情景。

卡尔·冯·路德维希是另一个著名的悲惨案例。路德维希是一个天赋极高的孩子,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但是因为父亲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过早地功成名就,结果他无法忍受压力,半途而废了。

路德维希的父亲 亲自教儿子高等数学,强迫他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得学习。他反对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他来说无足轻重。路德维希8岁时父亲就让他上大学水平的数学课,9岁时他就在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他不断跳级,仅用3年时间就修完大学课程。11岁大学毕业。他主修数学,大学教授们预言他会成为一名世界级数学家。

路德维希的父亲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成功的。可是好景不长,路德维希上研究生的一年后,对数学全然失去兴趣,随即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最后他从事办公员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承担责任。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过分地催逼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催逼的结果是使得天赋极高的孩子也会走向毁灭。

著名儿童教育研究专家说:将来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力量是否强大,这个强大的能力首先来源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所以保证了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如果儿童正常发展,他会在7岁后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达到和谐和顺从的人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