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学习没动力?可能你总是把奖励作为目标,谨防“德西效应”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不久,因为一件事,宋媛媛与老公争执了起来。几个月前,他们为女儿报了一个绘画班,因为他们发现,女儿似乎有点绘画的天赋。可是上了绘画班之后,他们却发现女儿好像也没有真对绘画有多大的兴趣,甚至有时候还会拒绝去上课,搞得爸爸很无奈,常常是在许诺了很多奖励的前提下才让女儿勉强去上课。

然而对于老公的这种做法,宋媛媛却很不同意,她多次制止,认为老公的行为根本无法帮助女儿学好画画,反而会让她养成坏习惯。

​妻子的否定,让老公很不开心,自己好不容易才让女儿同意上课,正享受着成就感,妻子却给他泼冷水。更让他不忿的是,明明女儿很高兴,她作为母亲,非但不感到高兴,反而试图剥夺女儿的快乐。老公自以为得理,越说越有气势,搞得宋媛媛几乎要气得哭出来。

许多的家庭,也会存在宋媛媛家的这种情况,父母在育儿的具体细节上,常常出现分歧,这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育儿理念不一样。

但就宋媛媛家的这个案例来说,其实她的想法才是对的,而老公尽管自以为得理得势,却不见得就真对女儿好。像他那种单纯以奖励来促进孩子学习的手段,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01单纯以奖励来促进孩子学习,真的有效果吗?

▶持续奖励才能有持续的动力

事实上,如果父母总是倾向于使用奖励来促进孩子学习的话,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必须持续给予奖励,孩子才能拥有持续的动力去学习。

而一旦奖励停止的话,学习的动力也就减弱甚至消失了。事实上,这种奖励往往还需要不断地加码才有效果,总有一天,奖励会大到父母难以承受,或者觉得过分。

▶目标发生转移

总是以奖励来促进孩子学习,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原有的目标,转而去追求更多的奖励。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不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或者更熟练的技能,而是单纯地为了奖励,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父母的初衷,也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孩子更爱计较得失

当孩子总能获得奖励的时候,他就会更在意每一项任务的得失,而不是享受任务本身。如此一来,以后孩子每做一件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获得父母的奖励,如果父母没有提前许下承诺,孩子就会拒绝完成这些事,或者以非常消极的态度对待。所以说,单纯以奖励来促进孩子学习,不但没有真正的效果,反而会有很大的坏处。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会明白,像宋媛媛老公那样,总是以奖励来刺激女儿,让她同意去上绘画课,其实是不能真正帮助女儿学好画画的,因为女儿上绘画课的目标已经从学好画画转移到了从爸爸那里获取好处了。其实这种现象,在学术上还有一个专业的描述,叫做德西效应”。

02什么是德西效应”?

这个效应是以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名字命名的。因为这位心理学家在1971年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实验内容是随机挑选一些学生去解智力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第一阶段,两组学生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智力题就可得到1美元的奖励;对照组的学生仍无奖励;

第三阶段,给予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实验组的学生继续做题的人数明显减少,而对照组的有更多学生继续解题。

德西的实验结果表明:当一个人进行的活动获得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时,外在的奖励是多此一举,不但不会激发内在动力,反而会降低兴趣和动力。

☞原始动力减弱

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有一位老人在屋子里休息,而附近的小孩子喜欢用石头踢他家外面的垃圾桶,实在吵得受不了了,老人便在孩子们踢垃圾桶的时候,对他们说:你们踢垃圾桶的声音真好听,这样吧,谁踢得最大声,我就奖励他20美分。”孩子们听了虽然有些不理解,但是都争先恐后地去踢垃圾桶,老人也如约付给他们钱。

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天,老人说最近我手头紧,不能给20美分了,就给10美分,你们继续踢行不行?”孩子们虽然有些不情愿,却也还是继续踢垃圾桶拿了10美分。

第四天降到了5美分,到了第五天,老人说:孩子们,我没钱了,要不你们免费给我踢垃圾桶吧。”而孩子们听了,纷纷罢工:想得美,没钱我才不干呢!”一溜烟地都散了。

老人摸摸胡子,高兴地回家休息。

可见当一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总是被投以奖励,那么他再次进行这项任务的时候,就会对奖励有更高的需求。

一旦没有了奖励,甚至仅仅只是奖励没有加码,都会让孩子缺乏继续完全任务的动力,尽管在最初,他对于这项任务很有兴趣,也拥有足够强的原始动力。一句话说就是,奖励让他的原始动力减弱,甚至失去了。

☞原始目标功利化

在上面,咱们已经分析过,如果一味以奖励来促进孩子完成某项任务的话,就会让他的任务目标发生转移,孩子只想着如何获得更多的奖励,是为了奖励而去完成这些任务的。如此一来,单纯的原始目标就会变得更加功利化。

一旦出现功利化倾向,原始目标不但无法很好地实现,而且还会让人变得更计较得失。以后在做其他事的时候,也会常常先从得失的角度去考虑,从而主动放弃很多机会。这样的人,日后获得成功的概率,自然也会小很多了。

由此可见,因为德西效应”的存在,如果父母总是以奖励来促进孩子学习的话,不但不会有长远的效果,反而可能对他的学习不利。那应该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德西效应的负面影响呢?

03孩子需要不是什么奖励,而是鼓励

①让孩子有充分的选择权

要想让孩子完成某项任务并取得真正的成果,首先得保证他们对此拥有足够强原始动力,这就需要孩子对这项任务有充分的兴趣。所以说,家长最好是能够让孩子更多地自主选择,而少去代替他们做出选择。一般来说,孩子自己选的,兴趣会更充足,原始动力也会更强。

②明确任务的意义

不少孩子尽管对某项任务表现得很有兴趣,动力也很足,但是对于任务的意义却不太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及时地告知他们任务的意义,这样可以让动力变得更强,更容易持续,同时也不容易发生任务目标的转移。

③更多地奖励过程

很多父母对孩子奖励,往往是在任务的开头,或者结尾,这其实是不太好的,通过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这很容易产生德西效应”。如果父母改变奖励的策略,更多地在孩子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奖励,则可以适当地避免这种效应,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什么奖励,而是鼓励。往往父母的几句鼓励,就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产生更强的动力。所以父母们应该多做变通,采用更好的方法来促进孩子学习,而不是总是用奖励去刺激。

你有没有为了让孩子完成任务而不断地给他进行奖励?当你这样做了之后,又有怎样的效果?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

————————

我是香妮妈妈,有一个3岁的女儿。

育儿就像一场没有止境的修行,一边教子一边学习。

欢迎点关注,了解更多育儿小知识和经验,一起轻松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