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有个观点叫阴阳平衡”,类似的说法还有刚柔并济”,侠骨柔情”,侠骨柔肠”等等。意思是说,刚”和柔”要以一定的比例存在于生命中,这个生命才算完整、和谐、平衡。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要过的幸福,TA不但要有刚”的一面:勇敢,自信,探索,力量;TA还要有柔”的一面:善良,友爱,有同情心。如果刚”和柔”的比例失衡了,这个孩子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太刚会让孩子变得冷酷无情,丝毫没有人情味;太柔又会让孩子变得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这都是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人在养育方式上往往会对男孩和女孩区别对待,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男孩刚有余而柔不足,女孩则柔有余而刚不足,TA们都无法发挥出全部的潜能。
有研究发现,如果女孩小时候玩的都是属于女孩的游戏,那这个女孩将来在学校中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成绩就会低于那些小时候经常玩男孩游戏的女孩。
男孩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区别对待会让男孩和女孩感受幸福的能力都会大大降低。
比如,一个女婴哭了,大人就会第一时间跑过去抱她,安慰她,逗她开心,和她不断有互动;如果是一个男婴哭了,大人往往都会等一会儿再过去,即使过去了,大人和男孩产生的互动也会比女孩少。在大人的潜意识里,男孩要坚强,不能太矫情,动不动就哭。
比如,男孩踩死一只老鼠会被视为勇敢,女孩这么做则被视为残忍甚至是变态。
再比如,女孩自信有力量会被形容为女汉子”、男人婆”;男孩温柔体贴会被形容为娘娘腔”、娘炮”。女孩和女孩牵手被视为亲密”,男孩和男孩牵手则被视为同性恋”;女孩读书好被叫做学霸”,男孩读书好被叫做书呆子”。
尽管男孩和女孩先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并不会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角色期待放大了男孩女孩的差别,也就是说,男孩缺少温情,女孩没有力量,都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我们经常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流血流汗不流泪”、女人柔情似水”、女子无才便是德”,都是对男孩、女孩的性别角色在暗示和期待。
那如何让男孩和女孩都能和谐发展呢?就是用游戏给女孩更多的力量,用游戏给男孩更多的关怀,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即能把根扎深,同时又能飞得更高。
比如,在和孩子玩芭比娃娃的时候,大人可以模仿另一个娃娃的声音说:女孩子无论是穿衣还是玩耍,都要像女孩,这样才是合格的女孩。接下来大人再模仿芭比娃娃勇敢的反驳:这样的规定不合理,只要不妨碍到别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就喜欢穿迷彩服。包括多选一些中性的玩具让孩子玩,比如,魔方;橡皮泥;陀螺。
其实我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说一些事实来协助我女儿打破社会的偏见和常人对女孩的思维定势。比如,我会告诉她我有个大学女同学马上要成为数学家了;我哪个女同学在男女混合马拉松比赛中得了第一名等等。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让她意识到女孩的力量,而不是被偏见和思维定势所束缚,这样,她更容易活成她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被塑造出来的样子。
同时,父亲要和女孩多玩身体对抗游戏、打闹游戏、甚至是可以把孩子高高的抛到空中。有研究表明,跟爸爸们一起疯玩长大的女孩子比那些只玩温和游戏的女孩子,抗压能力要高得多。
重要的是让女孩远离时尚杂志和女孩杂志,这些杂志里面几乎都是一些关于如何拥有好外貌、好身材或者什么样的男孩是性感的类似的广告,很容易误导女孩的审美观,好像世界上其他的东西都没有了意义,只剩下外表漂亮不漂亮,身材好看不好看了。
至于男孩,社会对TA的期望是勇敢、坚强,所以不允许男孩表现出温情的一面,否则就是懦弱的表现。其实这种观念对男孩和对社会都有很大的杀伤力,只不过是一个为了维护社会的陈旧标准。所以如果想让男孩得到和谐发展,大人要和孩子多玩身体接触类的游戏,比如,拥抱孩子;当孩子有感受的时候,把TA的感受说出来,比如,孩子哭了,大人要说:看起来你确实挺难过的。
如果不接纳男孩的感受,或者压抑男孩的感受,就有可能让男孩走向两个极端:要不,TA会变得胆怯、害怕、无助;要不,TA会变得不计后果的破坏、捣乱鲁莽。当男孩的感受被接纳,情感的部分被激活后,TA才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自律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形成。
其实社会对男孩有点不公平,TA表达情绪的时候比如哭,会遭到嘲笑;TA不表达情绪,动手打人或者摔东西的时候又会被惩罚。男孩该怎么办?因为没有机会去清除伤痛,怎么做都不对。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让男孩和女孩都能和谐发展,就是多让男孩女孩一起玩。这样既能给男孩提供建立联结的机会,又能帮女孩提升自信和力量。还会让TA们习惯和异性相处,而不必非要等到青春期的时候再去重新认识另一个性别。
安慰、拥抱不会让男孩变得懦弱,相反会让TA们在情感上更加坚强;运动、力量不会让女孩变成女汉子,相反会让她们更加自信,和谐、平衡。只有这样,男孩和女孩长大后才都会成为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