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国内首个婴幼儿辅食专业委员会成立,监管政策即将全面收紧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婴幼儿辅食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议”上,国内第一个婴幼儿辅食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在我国辅食行业监管日趋严格,政策规范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公众的消费水平快速提升,在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市场规模仅35亿元,2015年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市场规模突破了百亿元,截止至2017年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58亿元,近十年的市场消费增速保持在20%左右,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

其中,婴儿辅食产品国内线上销售额约21.2亿元,增长率达47%。预计未来5年,我国婴儿辅食行业仍将保持15%~20%的增速增长。

01

政策规范推动行业大洗牌

婴幼儿辅食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经历了大洗牌,在政策规范之下,杂乱差”的市场局面已经被终结。

据前瞻网报道在婴幼儿辅食的鼎盛时刻,仅江西省持有婴幼儿辅食生产资质的企业就有70余家,不过,行业洗牌之后,大量中小企业都在退出之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持证的婴幼儿辅食企业的数量在40家左右。

《EBH母婴时代》梳理,我国先后出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6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10770-2010)和《辅食营养补充品通用标准》(GB22570-2014)。

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并施行《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

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总局更是发布了《关于发布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镉的临时限量值的公告》,首次对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的镉限量提出要求。

最近,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印发了《2019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安排》明确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和辅助食品生产企业自查率达到100%。

这意味着,我国婴幼儿辅食相关监管将参照婴幼儿配方奶粉,进一步全面收紧。这些举措对促进婴幼儿辅食行业规范化、企业正规化和产品质量化、标准化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

在行业门槛提高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会自动退出市场,行业水准将得到整体提升,这对于一些规范标准的大企业来说不乏是件好事。

02

中国市场辅食渗透率低,潜力大

婴幼儿辅助食品,简称辅食,是指供给6—36月龄婴幼儿食用的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以及6—36月龄婴幼儿及37—60月龄儿童食用的辅食营养补充品。

《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婴幼儿辅食做了明确分类,生产企业按分类申请生产许可证,申证类别为特殊膳食食品。类别名称为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其他特殊膳食食品(辅食营养补充品)。

从品类构成来看,婴幼儿辅食产品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以米粉和面条为主的饱腹类辅食;二是以饼干为主的副食品类辅食;三是以果泥和菜泥为主的佐餐辅食。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讲,对于谷物类食品的接受、吸收往往都会更好,目前消费者对婴幼儿辅食的关注更多的是放在米粉上,其他细分产品相对弱势。

从渗透率来看,欧美国家的辅食渗透率大约是80%,中国只有20%。由此可见,市场潜力巨大。

据中国食品报报道,从婴幼儿辅食销售状况来看,美洲市场婴幼儿辅食消费金额约占全球市场总量的30.91%,且辅食几乎等同奶粉规模。

欧洲地区虽然消费水平处于全球前列,但是受低出生率的影响,婴幼儿辅食消费群体规模不大,目前仅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1.48%。

非洲地区作为全球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区域,受医疗卫生水平改善以及经济环境转好的影响,近来,婴幼儿辅食市场发展较为迅猛。

亚洲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婴幼儿辅食市场,占到全球销量金额的42.86%,主要得益于该区域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在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双重改善的促进下,亚洲地区以我国为主的婴幼儿辅食市场延续着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