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虽然帮助孩子发现错误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过于吹毛求疵会伤害孩子的情感。你是一个刻薄的家长吗?本文可以帮助你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帮助孩子指正错误,什么是刻薄。
雯雯妈是一个典型的职场女强人,不到30岁就已经是老板的得力干将。朋友和同事都认为她是一个自我要求极高的人,自然而然,她对孩子的要求自然更高。
最近一次家庭聚餐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她对孩子的高要求是怎样的。那是一个周六的晚上,孩子已经上了一天的兴趣班,吃饭的时候已经能感觉到孩子很疲惫。
孩子无精打采的坐在椅子上,雯雯妈立刻提醒孩子:坐着的时候背挺直,要有精神。”菜上齐了以后,可能是孩子有点饿了,先吃了起来,这时候雯雯妈又开始了提醒:先等大人开始,这是小孩子的礼貌。”
我的儿子比雯雯稍小,两个孩子第一次见面难免显得有些生疏。这时候雯雯妈又开始提醒”雯雯:别自己光顾着吃,多和弟弟聊聊天。”
整顿饭都是在雯雯妈不断的提醒”中度过的。但是,雯雯对于妈妈的提醒”似乎已经免疫了, 可能是由于妈妈每天都这样不厌其烦的提醒,孩子已经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家长都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批评孩子或者帮助孩子指出错误是为了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改正。但是事与愿违,在家长持续的提醒”下,孩子往往并没有按照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
家长刻薄的2个原因
家长为什么会这样持续的提醒”孩子,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是父母想让孩子做的更好。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家长的这种行为是由以下这两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家长不断的给孩子挑错其实是一种自身的防卫机制。这样的家长往往对于自己的教育方法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在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下,会通过不断的给孩子指出错误的方式来认同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位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这样解释家长的这种行为:人会下意识的将自己不想承认的感觉或者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承认。通常情况下,这种转移会表现为尖刻的批评对方。”
当一个孩子行为举止不好时,人们会认为是父母的教育没有做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不教,父之过”。 比如看到另一个孩子乱扔垃圾,你会想孩子的家长是怎么教育的,为什么孩子连这样基本的行为规范都没有养成。所以有的父母会不断的批评孩子,想让孩子能够及时改正,并让自己产生我是一个负责的家长”这样的心理认同。
第二个原因是社交媒体的影响。在现在这样高度互联网化的社会,我们也习惯了对任何事情都做出快速的评价,经常会忽视对方的感受。当你看到负面的舆论事件时,会不会直接评论,指责当事人?这种行为反射到生活中,会让父母很随意的指责孩子的错误,忽视了孩子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并不是真实的生活状态,这种刻意美化的状态会让父母在对比中产生失落的情绪,会更容易指责孩子的不足或者错误。
我们有时会看到亲戚或者朋友在朋友圈里炫娃”,别人的娃似乎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但自己的娃却是熊孩子一个,如果你这样的想法,你还能做到耐心的辅导孩子吗?
这种对比带来的失落感会让父母用不切实际的标准评判孩子、配偶,甚至是自己。这会让父母变得焦虑,甚至会让家人对自己正确”的想法也产生认同感。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在这种状态下,父母会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弥补,现实与理想的对比也会让父母更容易产生嫉妒和不满的情绪,以及对自己的育儿能力产生质疑。
经常批评孩子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童年时期经常受到父母批评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更容易变得刻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第一个榜样,当一个孩子变的缺失宽容和耐心时,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并且认为自己随意的评判他人都是可以的。
因此,父母需要明白刻薄的语言很容易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如果你经常刻薄的批评孩子,你需要认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并利用这个机会真诚的和孩子谈一谈,了解一下孩子心理是怎么想的,如果可以,给孩子道个歉,并反思避免做一个刻薄的家长。
4种可以减少刻薄的方式
没有人想和那些经常批评自己的人长期相处,我们可以学着对别人更多一点鼓励。
1.自我反思
如果你是一位刻薄的家长,你需要仔细回想一下批评孩子的话语,以及批评孩子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因为对自己育儿方式的焦虑,或者是因为对比产生的心理失衡。
如果很不幸是这2种原因,那么你需要及时的停下来,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2.善待自己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经常同情别人,但是忘了同情自己。自我同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精神健康,有助于我们从消极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告诉自己不完美是可以的,你对自己越善良,那么对别人就更温柔。
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那个例子。其实在我们看来,雯雯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小孩子了,画画很棒,英语也很厉害,在幼儿园里人缘很好,小朋友都喜欢和他玩。
但雯雯妈显然是一个对自己狠”的人,她的工作成绩证明了这一点。雯雯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所以自然会希望孩子也能向更优秀的孩子看齐。所以才有了饭桌上的那一幕。
不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的孩子,家长对自己善良才能对孩子的小缺点宽容。
3.换一种方式表达鼓励
家长批评孩子,是希望孩子能够做的更好。同样的,鼓励孩子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做的更好。所以,家长不要用批评的话当做武器,来消灭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来表达鼓励”的想法,以达到让孩子进步的目的呢?
回想一下你和孩子沟通的场景,你是不是经常用这种表达方式:你要是再敢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根据统计,大概有81%的家长会用恐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所以像这样家长又很多。
美国心理学家尼尔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了父母可以使用正面引导的方式使孩子进步。简而言之,就是把恐吓孩子的沟通模式变成:如果你能这样做,那么会更好。”
4. 关注积极因素
关注美好的事物可以让你更有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指在面对消极事件时的自我恢复能力。
比如当你看到一位朋友发朋友圈说自己孩子的幼儿园学费有多么贵,不要认为:就是爱炫耀。”而是可以这样想:舍得为孩子投入的好家长。”
当你习惯了关注积极因素,对于孩子的小缺点就会更加的容忍。比如像开头讲到的雯雯妈,孩子认真投入的上一天补习班就是一个积极因素,如果认为孩子已经很辛苦了,即使孩子在饭桌上表现的无精打采,也会表现出宽容。
总结
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了孩子拼尽全力,但是家长的付出并不一定得到好的结果。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去做一个刻薄”的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不足都斤斤计较。
正因为有了这些小不足,他才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孩子。所以,对待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家长要学会放小抓大,善待自己,也宽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