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这届家长太吓人:血腥味的教育只为孩子赢在起跑线

"

如果要给家里有娃的人列一个食物排行榜。

排名第一位的八九不离十都是:混杂着焦虑的鸡血。

很多时候,还是莫名其妙被几千公里之外、和自己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的鸡血泼中。

就好比,你明明生活在广州,北京顺义妈妈就抱着一盆《北京「上东区」名媛妈妈圈:北大清华只能保底,哈佛耶鲁才有意义》的鸡血倒过来,惊得你出了一身汗。

你家住在成都,香港妈妈一句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怀孕出生的时间都要算准。”吓到把吃火锅的筷子都要丢下,赶紧回去鞭策鞭策孩子。

明明一个月还才拿几千块钱,别人却告诉你月薪3万支撑不了孩子的暑假”。噢,不对,现在已经涨到5万”、7万”了。

不管娃的资质、潜力在哪里,没有准备在教育上砸重金,让孩子抢跑在起跑线,恐怕父母都会对自己太失望。

现在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有焦虑?

有一个家长问了一个问题: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的。

前段时间,陪朋友去参观一所早教班。招的都是2-3岁左右的小孩子。

老师把课表拿给我们看。

平均三十分钟上一节课,英语、汉语认字、数学、唱歌、跳舞、演讲……中途规定要5分钟的上厕所喝水时间。

真真是恨不得每一分钟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最好一天把什么东西都学一遍。

像我们小区里的家长,一旦坐在一起,十句话就有六七句离不开兴趣班。

现在说智力开发、艺术培养都是落后的。人家一开口都是左右脑开发、感统训练、音乐剧。

这些东西是什么,自己未必能说清楚,感觉高级就是对的了。爸爸妈妈可不能给娃拖后腿。

诚然相比以前,新生代的孩子的教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就拿英语来举个例子。

放在30年前,我们父母那一代能把26个字母念清楚,就算了不起。

等到我们,小学、初中学英语,出国能离开翻译说几句话,能力也算中上的。

到了我们下一代,孩子们从小就开始看原版英语动画片、看原本英语书,就很平常了。

这是教育随着时代的改变和提高。

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是一个趋势不可避免。

但我们常常忽视的是:提高的程度究竟要到哪里?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达到统一的标准?

到底有多少孩子可以成为学业顶尖的那一部分?

大学生在媒体舆论中,感觉满大街都是,和超市里的大白菜一样平常。

但是,中国真正有多少孩子可以上大学?

根据2017年的统计,能上一本学校的仅有6%。

即便是上普普通通的三本,这些家长们说出来可能会觉得难为情的学校都只有16%。

能上211学校更是只有2.4%,能上一间985的在0.8%,即使没有听过名字的,都已经超过99%的同龄人。

我们如果把孩子的目标定在上本科大学,仅仅有16%的孩子会及格,有84%的概率会失望。

牛娃和普通娃体量的pk,就像Ikun和周董粉丝的pk。

前段时间,稳坐了64周排行版第一的Ikun被周董粉丝几天pk下去。【周杰伦保卫战】

"一小时爸爸"对此有个经典总结:以为天天可以稳坐第一的lkun们见识了一把互联网冰山的真面目——明白了中老年潜水党的真正体量。”

你眼中比比皆是牛娃,实际上不如普通孩子的冰山一角。

并且那些踏入1%的行列的孩子,也未必如意。

前两天的新闻,爆出南京一个家庭,海归毕业10年不找工作只啃老,父子之间连续上演砸车砸房的戏码。

2018年爆出82岁的母亲无奈把48岁宅家啃老的海归儿子告法庭。

同年,还有一名北大毕业留美学生,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写出1.5万字控诉父母的长文。

这些别人眼中"成功"的孩子,不但在上演一幕幕荒唐,更有可能选择让人悲痛的结局。

2016年天津师范大学,对2402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57名学生有自杀倾向,自杀倾向率高达14.86%。

孩子仍值得倾尽全力花在学习上吗?

他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除去大环境的影响,我们是否真的有认真思考过?

对每一个孩子,时间都是平等的。

在同样的时间,选择在学习、兴趣班上倾尽所有,必然就会有其他方面上的牺牲。

那些被牺牲掉的又是什么?

我们花多少时间教孩子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

怎么去处理悲伤、沮丧、失落,让自己有一个稳定的情绪?

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他们讨论生活常识,锻炼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孩子离开我们的那一天,是否还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照顾好自己?

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他们讨论勇敢、失败、责任?

他们能否独自面对,学业之外,可能会遇到的人生日常?

我们有没有给与他们自由的时间去发展想象力?

有没有给时间让他们锻炼出一个能力,探索我们无法触及的未来?

诚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育儿诉求。

只是与漫长的人生相比,学习占第一位的时间,只是10年、20年。

在学习上,担心、焦虑和比拼常常在,只是要不要倾尽所有,在做出选择之前,可以多一份理性的衡量和思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