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输不起”的孩子,会把朋友当敌手,父母用“马蝇效应”来开导

一个孩子刚上一年级的妈妈在群里说,她很焦虑。

开学不到2周,她已经考虑要不要给孩子换班了。

而焦虑的导火索,是她儿子从小一起的好朋友,成了他们班的班长。

这个孩子,幼儿园一直是老师的宠儿,平时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

结果到了小学,出来这样的事情,这个好胜心本来就很强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显得很失落。

孩子妈妈怕这样下去,孩子越来越没信心,所以着急在群里求助,问大家她该怎么办。

有家长说:孩子这一生还长着呢,不能这样输不起”啊,你该做失败教育”了。

什么是失败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教孩子赢”——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但如果孩子从小只感受到了赢”的优越感,却从来尝试过失败的滋味,那么他在未来一旦遭到挫折,带来的挫折感会更加明显。

事实上,不管是谁,也不可能一直赢。

所以,我们还要培养孩子”认输的能力——不是自暴自弃地对输赢不在乎,而是平和地承认自己输了”,以及认可别人赢了”的能力。

赢”要认真地赢”,输”也可以认真地输”。

失败教育”源自芬兰,主要思想是用一个极端去击碎另一个极端——当这个世界越来越迷恋成功学,适时地让孩子主动尝点小失败,才能鼓励他们走出舒适区,积极试错,收获更多可能性。

举个例子,芬兰的孩子从4、5岁起学习滑雪,而他们的第一堂滑雪课,就是练习跌倒。

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跌倒之后如何爬起来的正确姿势,更学到了对整个人生而言都非常宝贵的一课——人生就像滑雪,充满意外和挫折,跌倒很正常,只要勇敢地爬起来,就好了。

通过滑雪的练习,让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Aalto大学创业社团主席Elina Uutela: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并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艰辛成长与蜕变。”

父母怎么给孩子做”失败教育?

1.输赢的态度比结果重要

要想让孩子输得起”,父母就要先从自己做起,平衡心态,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输赢得失。当孩子遭遇失败、挫折时,教育孩子要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情绪,分析失败的原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爸爸去哪儿》的其中一期,冻龄男神林志颖和儿子一起参加比赛,没拿到第一,儿子Kimi便大哭不止。

事后接受采访,林爸爸自责的说:主要是因为平时的家庭教学,过于重视赢,没教孩子如何面对输,更没教孩子享受学习、竞争和进步的过程。

孩子是受父母影响的。

有些家庭,特别是老人,喜欢在家说别人家的孩子哪里哪里好,想刺激自己家孩子的上进心。但在外面,可能为了好强,要面子,夸大自己的孩子的优点。

这样孩子的压力就很大,骨子里看别人,都是竞争”,而不是共进”。

2.不要过度保护,让他直面失败

在《妈妈是超人3》中,节目组安排邓莎的儿子大麟子,和小伙伴进行拳王争霸赛。在第二回合时,大麟子体力不支,被小伙伴打倒。在妈妈的鼓励下,大麟子很快站了起来,但是在第三回合,又好几次被打倒在地,最后彻底输掉了比赛。

后来邓莎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我一开始就知道大麟子赢不了,因为和他PK的小伙伴体能比他强太多,还受过相关训练。但我还是很想让大麟子去尝试。”

只有自己真正面对过失败,孩子才会懂得失败并不可怕。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失败时,接纳他的情绪,鼓励他,分析原因,下一次可以做到更好。

3.马蝇效应”:朋友不是竞争对手

马蝇效应是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意思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所以,身边有一个优秀的朋友,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就算暂时不如他,我们就总结学习后,自己也能越来越优秀。

优秀的朋友是共生的关系,不仅能够体会竞争的乐趣,也是彼此成长的催化剂。

朋友可以超越,但不要嫉妒。超越可以提升友情的质量,嫉妒只能起伤害的作用。

这个世界很广阔,我们要与之竞争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身边的朋友。

4.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每次孩子表现不好,或者在他认为他失败或者做错的时候,我们都积极鼓励他: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

所以这些事情发生以后,不忙着安慰他,也不忙着批评他,而是让他自己分析,每一个事件中,他从中学到了什么?

虽然没有绝对地完美的人和事,但有不断变完美的人和事。

比如,开头的那个案例中,妈妈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好朋友是因为主动帮老师照顾其他同学了,还是责任心很强,还是因为很乐意给同学帮忙......

找到原因后,我们可以为下一次竞选班长而努力。

最后

孩子为什么会怕输?

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说:失败会让人觉得自己渺小。对孩子来说,他们潜意识中的输”等同于不聪明”。

不过,只有输得起的孩子才更有赢的潜力。

正如傅园慧所说: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失败,永远不要放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