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回家,在公交车上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
妈妈:一会儿到家,你先把写字桌给收拾一下,再写作业。早上我出门的时候看到桌子上太乱了。”
男孩:收拾桌子你能给我多少钱?”
妈妈:收拾你的桌子还需要给你钱吗?”
男孩:之前约定好的呀,你说我做家务,你就奖励我。你是要反悔吗?”
男孩偏着头望着妈妈,妈妈哭笑不得,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关于让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我们的初衷大多是为了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苦,以及挣钱的不容易。
在这个对孩子来说人人有奖”的时代,有的父母,以金钱作为孩子做家务的回报,以求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
有的父母,则把这当做财商的训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劳动是怎样产生价值的。
弊端1: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条件。
前两天看到,一位妈妈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让女儿下楼去扔垃圾,她说她今天不想赚那一块钱。不过,她的钱够了,可以给我一块,让我去。这是套路与反套路吗?”
父母让孩子参与家务,并支付一定的报酬,这就相当于给到了孩子一种选择的权利:做与不做,以怎样的态度去做。
●不给钱,不家务”:当孩子习惯了事事有奖,做事的目的性可能会变得更功利,用市场价值去衡量家庭价值。
●讨价还价:当父母给出的报酬不足以对他产生激励,达到他心中的标价”时,孩子可能会斤斤计较,或者直接撂挑子,放弃获得这份报酬。
弊端2:降低了孩子在家务中的责任感
一天,嘟嘟奶奶在楼道遇到了邻居,手上大包小包的全是东西。旁边12岁的孩子却一副甩手掌柜”的样子。嘟嘟奶奶便顺口说道:都长这么高了,还不快帮你妈拎一点。结果小孩子直接回了一句:又不是我的东西,又没给我钱,我不拎。”嘟嘟奶奶一到家,便撇着嘴说:啧啧,现在的小孩不得了,还知道和父母谈钱咯”。
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参与和承担家庭活动,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责任。在家务中谈金钱,会让孩子产生有报酬的家务与我有关,其他家务与我无关的心态。
弊端3:容易让孩子忽视了家务之中爱”的感受。
设想一下,一家人一起分工,做大扫除时的场面,虽辛苦、忙碌,却是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所以回想起来让人倍感温馨。
爱人间,亲子间,相互关怀,相互体谅,这种暖意,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可当孩子用劳动来挣钱时,其中的亲子关系就变成了交换关系。孩子更多的是去考虑劳动和金钱之间交换的公平性,很难更深入的去感受家务背后的家庭价值。
02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弊端呢?1.孩子对金钱的认识还比较粗浅
我们家长可以发现,随着孩子物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些孩子对自己所得到的和拥有的钱,表现得特别在意,甚至很明确的表示"钱是我的"。
但儿童各方面都还处于发展时期,他们对金钱的理解还比较表面化,还不足以让他们对金钱达到理性的认识。
美国财务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中提到,儿童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力在12岁左右时,才会"基本成熟"。
我们父母把钱和家务挂钩的做法,在初期,可能会看到孩子积极地参与到了家务中,但这往往是短时的效应。
长期被金钱奖励的孩子,并不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赚钱的途径。
2.金钱作奖励,让孩子的内部动机转变成了外部动机。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它分三个阶段让大学生在教室里做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所有人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他将大学生分两组。一组在完成难题后可以得到一美元的奖励,另一组,仍然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两组人,自由休息,休息期间自主选择是否去解题。
观察发现,在第二阶段,十分努力的被奖励组”,很少有人选择继续解题。反倒是,在第二阶段,没有得到奖励的被测试者,有更多人愿意花时间,努力解题。
因此,德西得到这样的结论:
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奖金)。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心理学家莱珀,也在1973年提出了相似的理论,被称为过分肯定效应”,主要讨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外部动机(奖励)会影响活动中的内部动机(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使活动成为一项达到目的(获得奖励)的手段。
现在,我们结合到做家务”这件事情中来看看。
家务中的挑战、好奇、控制感,都能成为孩子产生内部动机的来源,这时的孩子是把完成、妥善做好家务作为目的。可当孩子把家务作为获得报酬的手段时,他们的目的则变成了获得金钱。那么,他对家务本身的热情也就降低了,他的满足感,或成就感不再来自于家务,而来自于报酬的有无和多少。
03若抛开金钱奖励,父母怎么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取价值呢?1. 在家之外,通过劳动挣钱。
所有的货币的流通和价值的交换本就是在市场中进行的,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都是要面向客户的,另外,定价也是有规律的,它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价格的调控。
如果父母想从小锻炼孩子的财商,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收获。那么可以把这个过程转移到家庭之外。比如,让孩子参加卖报活动、跳蚤市场等。
2.以关怀回应劳动价值。
父母在打扫房间后,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想休息一下,你能帮我捶捶腿吗?”
当孩子在家里付出了劳动后,我们也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倒一杯果汁。
家人间的相互服务和关怀,是一种加深联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体会了妥善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家人间的相互支持,这才是做家务最大的意义。
3.对劳动本身感兴趣,体验心流,乐于承担责任。
越早让孩子参加到家务中,孩子越容易从劳动活动本身,去发现乐趣,他们会把家务当做一种游戏,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主动劳动的意识。
父母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孩子放权”,我们可以通过4个步骤来让孩子掌握做家务的基本技能:
●父母示范:我做你来观察;
●父母参与:我们一起做;
●父母指导:你做我来搭把手;
●孩子独立完成:你自己做。
在这些步骤中,孩子们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的提升。
从我想试试”到我能行”,是让孩子从好奇心出发,获得成就感的绝佳体验。
内部动机的合理运用,同样能调动孩子们的劳动热情,并让他们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自我效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把控局面),从内到外对孩子形成一个正向的助推。
4. 善于在孩子面前示弱。
在《妈妈是超人2》里,有一期节目,胡可累得不行,她就告诉两个儿子:我今天特别特别累,有一些家务,需要你们来帮妈妈一起完成可以吗?”两个孩子立刻开启了运行模式”,帮妈妈擦地板,洗袜子。
父母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一肩抗,家庭的构建需要每个人的支援,包括我们的孩子。父母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也有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到你。让孩子意识到家里的事、家人的事,和自己有关。
5. 父母不做纠错者。
我们可以在孩子需要时,以温和的态度给到建议。但父母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只是指导者,而不是纠错者。不要唠叨或代替孩子去完成他们几乎会做的事,或已经会做的事。父母的唠叨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产生畏难的情绪,产生无法掌控这项技能的错觉,从而回避做家务。
另外,我们需要对孩子表示出适当的赞美和感谢。这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被尊重。如果这时,我们再想给到孩子一些简单、精准地反馈,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比如,我看见你今天桌子擦得很认真呢,下次把帕子再拧干一点,效果会更好。”
6. 别把做家务当做孩子成功的绊脚石。
父母常常把成绩,当做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却把做家务看作是耽误学习的事儿,其实,学习和做家务只要合理安排,二者并不冲突。
平时每天10分钟,周末30分钟到1小时,给到孩子动手的机会,家务习惯的养成,也会让他们因此而获益。
里斯考特-海姆斯在TED演讲中,提到了要让孩子通过参与家务,操练出撸起袖子开干的心态”。
这种心态会表示着:总有一些令人不想做的工作,但总要有人去完成它,这个人也可能就是我来做;这种心态代表着:我会尽力去改变整件事,这就是让你在工作中获得先机的东西。”
我们孩子需要武装的不只是头脑,他们的四肢也需要得到锻炼。况且,在劳动中,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计划控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同时得到了训练,这些也是他们成长的必修课。甚至,是他们成人之后,在职场获得成就的基础。
父母要做的是通过做家务让孩子的内部动机得到应有的满足,并具有照顾自己、爱护家人的意识,而不是把生活琐事当做负担,或和家人谈条件的工具。
孩子总有一天会有自己独立的运行轨道,当他们直面生活时,需要的是能让轨道维持正常运转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可以在日常的家务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