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父母总说孩子难管教、不听话、一身坏毛病,试试“明日美好效应“

作为经验丰富的育儿作者,不少读者会给我留言说自己教育过程中困惑。最近一个妈妈说了这么一件事:

她家孩子叫小媛,今年初二。之前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孩子,但是最近她发现孩子好像变了:

以前在家总是和父母叽叽喳喳说各种事情,现在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除非吃饭、上厕所,否则绝不出门。

在学前以前是个热心肠,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老师说最近小媛也不参加集体活动,还和同学有多次争吵。

她努力去和小媛沟通,孩子也只是听着她说,一言不发坐在那里。她说完了,孩子就站起来回房间锁上门,也不知道在干嘛。

我问她最近和小媛有过争吵吗?另外,小媛最近在学校怎么样?

这位妈妈说,小媛暑假前的考试没考好,她说了几句,两人发生了点矛盾。

当时她很生气,就说小媛真笨,这点都学不好。

另外因为成绩下降,老师对小媛也没很多关注了,小媛前几天和她说,她也没放在心上。

对了,小媛的好朋友上次考试很好。”

听到这里,我就明白了小媛的问题,主要是小媛妈妈忽视了明日美好效应”。

什么是明日美好效应

著名教育作家毛日华在《好妈妈就是好老师》一书中写到:

无论是怎样的孩子,我们都要学会对他进行希望教育,这样他才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他才有可能认真地去思考自己的明天,并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未来。”

明日美好效应也被称为希望教育”或关于明天的教育”,相比较一次成败定终身”式的短期教育,它的理念更科学、更长远,也更符合孩子自身成长轨迹。

明日美好效应从3个关键点关注孩子的长期发展:

关注一:发展眼光

明日美好效应关注孩子的长期发展,摒弃过去3岁看大,7岁看老”的传统理念。

日常生活中,更多的父母就像上面的那位爱妈妈一样,经常因为孩子的一次失误就产生焦虑,并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比如你真笨”、你是个坏孩子”、你没有学习能力”。

这种做法短期内会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刺激孩子自尊心从而努力,或者迅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但从长期看,这种暴力做法”很容易造成孩子对自己的刻板印象。

前不久的一则新闻中,湖南一个小学的男生离家出走了3天。

虽然一路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吃的也都是从垃圾堆里面找的,累了只能睡在商店屋檐下面。

但被警察找到的时候,他说:

我不想回家,我不会写数学卷子,爸爸说我是个笨蛋,不配做他的孩子。”

男孩妈妈听了这话瞬间流泪。

他们本来只是随便说说,就是想着孩子作业没写好批评一下,没想到直接让孩子产生了我是个没用的人”这种想法。

明日美好效应完全不同,它鼓励家长去发展孩子的个人能力和行为边界。

就拿上面的例子说,孩子可能学习不好,但是孩子可以是一个很善良、很为父母着想、知道感恩的人,这些人格上的闪光点,是很多孩子不具备的。

关注二:人格培养

明日美好效应的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而不是培养只会学习的机器”或者只会听老师、父母话的乖宝宝”。

近几年社会上有一个被讨论广泛的话题——为什么感觉名校生、硕士、博士等这些高学历人群的素质反而没有想象得高呢?

首先是一批名校生被发现人品问题,比如博士在高铁上占座、清华大学男生偷拍女生裙底、某学校硕士乘车逃票几十次……

最轰动的是翟天临被发现学术造假和从小就是学霸的吴谢宇杀死亲生母亲的案件。

总结看来,这些高智商高学历人群频繁被爆出不良新闻,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焦虑和”期待速成:

父母老师们只看到孩子成绩好,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引导。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教育箴言: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围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单纯强调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明日美好效应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设想,在培养高智商孩子前先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所以,在教育中,明日美好效要求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教育引导和鼓励。

比如开头案例中小媛成绩下降,它更希望父母从中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和积极心态,从而让她学会应对人生困难。

关注三:价值养成

明日美好效应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对自身价值的认知能力,进而悦纳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晕轮效应,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H. Kelly。

此前,Kelly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麻省理工学校两个班级的学生当作实验对象,告诉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即将有一个研究生来给你们上课,这位老师热情、勤奋、果断、务实”。

然后,告诉第二个班级的学生即将有一个研究生来给你们上课,这位老师冷漠、勤奋、果断、务实。”

虽然只是把评价中的热情”换成了冷漠”,但在这位研究生上课之后,Kelly发展:

第一个班级的学生课后和老师热情交谈,他们相处愉快;

第二个班级的学生课后纷纷离开,压根没人去和老师说话。

这就是价值评价问题,因为第一个班学生接受的是热情,所以他们认为我们能很好与老师相处”;

第二个班接受的是冷漠,所以他们认为我没有能力和老师成为朋友”。

对于孩子教育来说,让孩子对自己产生积极评价,悦纳和喜欢自己就是明日美好效应的目标之一。

同时,这种教育方式还希望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别人,对身边的人产生积极期待。

总结来说,明日美好效应可以对孩子产生这些有利影响:

1、 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信自己能和别人良好沟通;

2、 孩子肯定自己,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并很好地展现自己;

3、 孩子性格外向情绪稳定,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成为领导者;

4、 孩子对生活有良好期待,心态稳定,善于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5、 孩子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竞争中往往因为自身魅力而脱颖而出。

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运用明日美好效应?

作为家长首先要知道,一个优秀孩子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在父母日常的点滴付出上。

为了帮助各位父母做好明日美好效应”,以下这些方法帮助家长教育孩子——

1、 帮助孩子以优代弱”

没有完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现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是非常正常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巩固孩子优势,让孩子的优势引导孩子的不足”。

在教育节目《超能幼稚园》中有一个孩子叫核桃,这是一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大嗓门,经常哭,欺负小姑娘,吃饭的时候不按时吃饭,睡觉的时候到处乱跑,老师说话根本不理不睬,在家爸爸说啥都顶嘴……

他在学校的表现是这样的:

老师:核桃,吃早饭了。”核桃:我不饿。”老师:那你等下饿了怎么办?”核桃:不会的。我不吃。”老师:核桃,我跟你说,你不能总是这么自私,只顾你自己开不开心……”核桃捂起耳朵:别说了!好烦啊!”

看起来,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

核桃爸爸都忍不住了,直接给老师说:老师,你打他吧,他怕你了就不敢这样了。”

节目组专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北师大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老师看不下去了,直接支招:

多注意发现核桃做得好的地方,每一件小事都表扬他,既满足他希望获得关注的需要,又对他有正面的引导。

核桃的指导老师按边教授指导,不断肯定他你是男子汉”、你真关心朋友”、你做的实践作业最好”。

之后,问题孩子”核桃果然不皮了,在班级中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以前的坏习惯在不知不觉中都改掉了。

父母要学习这一点,不要像开头的妈妈一样总盯着孩子不好的地方或者一个失误,让孩子充分发挥优势。

不用过多唠叨、焦虑,孩子很多坏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改掉了。

2、 用共情代替评价

你太差了”

你就是成绩不好,活该被老师批评”

你的朋友上课不好好听讲,是坏孩子,不要和他玩”

……

上面这些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很多很多,总结一下这些话的核心都是两个字——评价。

实际上,孩子需要更多的是理解宽容,而不是评价。

分享一个我在心理咨询培训中,老师讲的一个案例:

我曾经接过一个咨询,来访者是一个孩子,他说:

我在班级的排名是第二,这次考试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老是针对我,第三名的同学都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我一次都没有。”

同学们也不喜欢和我玩,他们总是窃窃私语

我同桌曾经是我的好朋友,但是他最近不和我一起吃饭了。

这位来访者告诉老师,他很苦恼很害怕,觉得一无是处。

老师接着问我们怎么看,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这样的:

这个孩子心理建设能力太差,自己成绩好却看不到。

这个孩子不能肯定自己,同学们也不一定说他,他太敏感了。

这个孩子肯定是个高分低能的人,除了学习啥都不会……

这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

我让大家说说你的看法,但是我并没有让你们评判来访者的行为啊。

这时,我们恍然大悟:

说孩子高分低能、心理建设差、敏感等实际上都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观察的,而没有发展孩子在最后说的苦恼和害怕。

作为父母,关心孩子的情绪心理,而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评判孩子或者孩子的做法。

3、 告诉孩子可能”

父母们都想指导怎么培养出天才孩子,教育专家说天才来自与肯定可能”。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全世界知名的学者。

他的成功被心理学家当成一个案例研究,他们称这种效应为瓦拉赫效应”,即:

肯定可能,相信可能。

在日常教育中,孩子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父母要教给孩子的是永远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只要认真去做就可能成功。

这种积极心态会成为孩子最宝贵的财富,陪伴他走向成功的阶梯。

苏联教育专家苏林霍姆斯基写道: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培养一个优秀孩子不容易,这条路上,CC酱陪伴你,我们一起成为优秀父母。